轉喉觸諱的成語故事
拼音zhuǎn hóu chù huì
基本解釋謂一說話或一寫文章就觸犯忌諱。
出處唐·韓愈《送窮文》:“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暫未找到成語轉喉觸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轉喉觸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天旋地轉 | 唐 元稹《望云雅馬歌》:“天旋地轉日再中,天子卻坐明光宮。” |
回心轉意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意時節,且更耐看如何?” |
暈頭轉向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兒子居然變了,而且變得這么快!” |
流離轉徙 | 清 戴名世《周烈婦傳》:“與其婦翁皆賤業,兩人流離轉徙者久之。” |
目不轉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
觸目皆是 | 魯迅《華蓋集續編 一點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
團團轉 | 蘇青《結婚十年》第四章:“于是我急得在房中團團轉:出去呢?不出去呢?換衣服呢?還是不換?” |
斗轉星移 |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閑云潭影日悠悠,物轉星移幾度秋。” |
轉彎磨角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二回:“錦云笑道:小春姐姐把‘爽爽快快’讀做‘霜霜快快’,把‘轉彎磨角’讀做‘轉彎磨祿’,滿口都是古音,他還說人講究古音。” |
參橫斗轉 | 三國·魏·曹操《善哉行》:“月沒參橫,北斗闌干。”《宋史·樂志》:“斗轉參橫將旦,天開地辟如春。”宋·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詩:“參橫北斗欲三更。” |
觸景生情 | 清 趙翼《毆北詩話 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
觸類旁通 | 《周易 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斗轉參橫 | 宋 韓元吉《水龍吟 題三峰閣詠英華女子》詞:“斗轉參橫,半簾花影,一溪寒水。” |
輾轉反側 | 《詩經 周南 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
觸類而通 | 《說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彥《東谷所見·壽福德》:“人之念慮一正,則萬善可觸類而通;行一善,則萬善皆萌蘗于此。” |
轉盼流光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5回:“本是一雙秋水眼,再吃了幾杯酒,越發橫波入鬢,轉盼流光。” |
法輪常轉 |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三轉法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凈。” |
直言不諱 | 《晉書 劉波傳》:“臣鑒先征,竊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無諱。” |
珠流璧轉 | |
轉危為安 | 漢 劉向《<戰國策>書錄》:“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亦可觀。” |
起承轉合 | 元 范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
山回路轉 |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峰回路轉 |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諱疾忌醫 | 宋 周敦頤《周子通書 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
星移斗轉 | 元 喬吉《兩世姻緣》:“他便眼巴巴簾下等,直等到星移斗轉二三更。” |
一觸即發 | 宋 張詠《乖崖集》:“鯸鯣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
耳目喉舌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黨的新聞課》:“報紙是黨的耳目喉舌,是黨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 |
急轉直下 | 茅盾《子夜》十七:“伯韜!時局到底怎樣,各人各有看法!也許會急轉直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