嚙檗吞針的成語故事
拼音niè bò tūn zhēn
基本解釋檗:俗稱黃柏,味苦。嚙檗:食用黃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黃檗之苦。吞針:將針吞下,比喻食物極難入口。形容食物難以下咽。
出處唐 康駢《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嚙檗吞針 。”
暫未找到成語嚙檗吞針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嚙檗吞針)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蛇吞象 | 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
一針一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4回:“一針一線,他們也沒得收藏。” |
一針一缐 | |
一針見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郭玉傳》:“一針即瘥?!?/td> |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東海撈針 | 元 柯丹丘《荊釵記 誤訃》:“兒,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東海撈針?!?/td> |
人心不足蛇吞象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td> |
養虎自嚙 | 《洛陽伽藍記 建中寺》:“養虎自嚙,長虺成蛇。” |
獸窮則嚙 | 《韓詩外傳》卷二:“獸窮則嚙,鳥窮則啄,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td> |
半吞半吐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五卷:“仿王孟以為高,而半吞半吐者,謂之貧賤驕人?!?/td>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宋 祝穆《方輿勝覽 眉州 磨針溪》:“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
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 程樹榛《大學時代》第二十五章:“‘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闶莻€能下功夫的人,有肯動腦筋,自然都能干出個眉目來。” |
吞云吐霧 | 《梁書 沈約傳》:“始餐霞而吐霧,終凌虛而倒影?!?/td> |
吞刀刮腸 | 《南史 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td> |
吞刀吐火 | 漢·張衡《西京賦》:“吞刀吐火,云霧杳冥?!?/td> |
吞吞吐吐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
吞聲忍氣 |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td> |
吞聲忍泣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氏》:“我所以吞聲忍泣者,為無兒耳。” |
吞聲忍淚 | 《敦煌曲子詞·破陣子》:“迢遞可知閨閣,吞聲忍淚孤眠?!?/td> |
吞聲飲恨 | 語出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吞聲飲氣 | 《北史·儒林傳下》:“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 |
吞聲飲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9回:“瓊英知道了這個消息,如萬箭攢心,日夜吞聲飲泣,珠淚偷彈?!?/td> |
吞聲飲淚 | 《敦煌曲子詞·破陣子》:“迢遞可知閨閣,吞聲忍淚孤眠?!?/td> |
吞炭漆身 | 戰國時,豫讓受知于智伯。后,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志復仇。于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
吞符翕景 | |
吞紙抱犬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好學,家貧無資,累日不爨,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td> |
吞舟之魚 | 《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薄读凶印钪臁罚骸巴讨壑~,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史記·酷吏列傳序》:“網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td> |
吞舟是漏 | 《南史·陳慶之傳》:“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