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相共的成語故事
拼音huàn nàn xiāng gòng
基本解釋患難:危險艱苦的環境。共同承擔災難和困苦。形容關系密切,利害一致。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只因何玉鳳、張金鳳彼此性情相照、患難相共……不同尋常姐妹。”
暫未找到成語患難相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患難相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一朝之患 | 《禮記·檀弓上》:“故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故忌日不樂。”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楚國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費無忌讒殺伍奢、白州犁而吳侵境不絕于寇,楚國群臣有一朝之患。” |
一木難扶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巨聞:‘大廈將傾,一木難扶。’目今庫藏空虛,民日生怨,軍心俱離,總有良將。” |
一木難支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
一柱難支 | 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千鈞勢易壓,一柱力難支。” |
一相情原 | |
一相情愿 | 金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晏殊以為柳勝韓,李淑又謂劉勝柳,所謂‘一廂情愿’。” |
一脈相傳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敘別》:“純仁今日將麥舟賑濟曼卿,這才是一脈相傳,何愁皇天不佑。” |
一脈相承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如今這兩個侄兒,雖分鴻臚、宜賓兩派,畢竟一脈相承,所以一個模樣。” |
一脈相通 | 魯迅《花邊文學·誰在沒落》:“倘說:中國畫和印象主義有一脈相通,那倒還說得下去的。” |
一虎難敵眾犬 |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 |
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元·李壽卿《伍員吹蕭》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反悔之理。” |
一言難盡 | 《京本通俗小說 志誠張主管》:“張主管道:‘小夫人如何在這里?’夫人道:‘一言難盡’。” |
一言難罄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4回:“若再講他們色子場中,如何取巧弄詭之處,真正一言難罄,抑且掛一漏萬。” |
七相五公 | 語出《文選·班固〈西都賦〉》:“冠蓋如云,七相五公。”呂向注:“七相:謂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魏相。五公: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將軍,通稱為公。” |
三旨相公 | 《宋史·王圭傳》:“以其上殿進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訖,云領圣旨;退諭稟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
三災八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況且自己又三災八難的,好容易懷了一個哥兒,到了六七個月還掉了。” |
三災六難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4回:“誰家也有三災六難哩!互相幫助嘛!” |
上下為難 | |
上下相安 | 《晉書·束皙傳》:“主無驕肆之怒,臣無嫠纓之請,上下相安,率禮從道。” |
下眼相看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一卷:“手下人那知言談好歹,見是樵夫,下眼相看。” |
不共戴天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
不打不成相識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
不打不相識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戴宗道:‘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
不明真相 |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于新文字》:“不過他們可以裝作懂得的樣子,來胡說八道,欺騙不明真相的人。” |
不相上下 | 唐 陸龜蒙《蠹化》:“翳葉仰嚙,如饑蠶之速,不相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