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的成語故事
拼音hào hào dàng dàng
基本解釋指水勢洶涌廣闊浩大。后形容規模宏大;氣勢雄壯。
出處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浩浩蕩蕩,橫無邊涯。”
暫未找到成語浩浩蕩蕩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浩浩蕩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傾家蕩產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董和傳》:“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 |
空空蕩蕩 | 浩然《艷陽天》第121章:“屋子里空空蕩蕩,冷冷清清。” |
動蕩不定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粵系軍隊又侵入湘南,兩湖局勢也在動蕩不定中。” |
南征北戰,東蕩西殺 | 晉劇《打金枝》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 |
蕩然無余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起柏梁,遂逐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燼,湘囊綖柣,蕩然無余。” |
放蕩不羈 | 晉 王隱《晉書 王長文傳》:“少以才學知名,而放蕩不羈,州府辟命皆不就。” |
浩如煙海 | 宋 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摘幽隱,枝計毫厘。” |
蕩然無存 | 唐 白居易《議碑碣詞賦》:“著誠去偽,小疵小弊,蕩然無遺矣。” |
聲勢浩大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如今宋江領兵圍城,聲勢浩大,不可抵敵。” |
西除東蕩 |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俺也曾西除東蕩,把功勞立下幾樁樁。” |
腸回氣蕩 | 蘇雪林《玉溪詩謎》:“這一首真是心顫魂飛、腸回氣蕩時做出來的好詩。” |
闖蕩江湖 |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60回:“老英雄馬元章在外面闖蕩江湖數十年,永遠不跟綠林人搭過伴。” |
蕩然無遺 | 唐·白居易《議碑碣詞賦》:“著誠去偽,小疵小弊,蕩然無遺矣。” |
魄蕩魂搖 | 《雪巖外傳》第六回:“雪巖左顧右盼的賞鑒了一回,想起隋煬帝的烏銅鏡屏的艷事,便不禁魄蕩魂搖起來。” |
蕩析離居 | 《尚書 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
蕩魂攝魄 | 葉圣陶《倪煥之》十:“燈會自然搞得異常熱烈,煊赫,每夜有新的名色,每夜有麻醉觀眾的蕩魂攝魄的景象。” |
浩然之氣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破家蕩業 | 《元典章·刑部·禁誘略》:“必須督責補買,及供給一切諸物。因而逼臨,破家蕩業,無可展免。” |
恍恍蕩蕩 | |
碧波蕩漾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9章:“燦爛的陽光,美麗的野花,碧波蕩漾的原西河,凹凸不平的石板街……” |
浩氣凜然 | 《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
破家蕩產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11卷:“狹鄉富家,靳靳自足,一被應役,無不破家蕩產。” |
流蕩忘反 | 宋·王禹偁《答張知白書》:“后人流蕩忘反,蓋其得也,薦宗廟,插管弦。” |
蕩檢逾閑 | 清 馮桂芬《上海果育堂記》:“饑寒之不免,理義之不知,而蕩檢逾閑之事作。” |
跌蕩風流 | 清 余懷《板橋雜記 珠市名妓附見》:“白門娟娟靜美,跌蕩風流,能度曲,善畫蘭。” |
逾閑蕩檢 | 《明史 楊時喬傳》:“逾閑蕩檢,反道亂德,莫此為甚。” |
動蕩不安 | 歐陽山《三家巷》第十八章:“他和陳文婷談起,兩人都覺得縱然社會上動蕩不安,革命的前途還是光明的,樂觀的。” |
滌穢蕩瑕 | 《宋書·禮志一》:“殿下以命世之資,屬當傾危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興,將滌穢蕩瑕,撥亂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