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約約的成語故事
拼音yǐn yǐn yuē yuē
基本解釋指看起來或聽起來模糊,不很清楚,感覺不很明顯。
出處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只見山坡旁隱隱約約,倒象攛出一箭,直向大蟲面上射去?!?/p>
暫未找到成語隱隱約約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隱隱約約)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勤儉節(jié)約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jié)約的雙重生活方式?!?/td> |
難言之隱 |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td> |
有約在先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老夫人,這事本已有約在先,況兼孩兒又執(zhí)意定要嫁她,也是他的緣分了。” |
隱居求志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td> |
禍起隱微 | 宋·王曾《諫作玉清昭應宮》:“圣人貴于謀始,智者察于未形。禍起隱微,危生安逸。” |
詞約指明 |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議者貴其辭約而指明。” |
約定俗成 | 先秦 荀況《荀子 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td> |
不約而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 |
人約黃昏 | 宋·歐陽修《生查子》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在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痹o名氏《云窗夢》第二折:“散了客賓,早教我急煎煎心困,我則怕辜負了人約黃昏?!?/td> |
終老隱居 | 《宋史·劉爚傳》:“爚從熹武夷山講道讀書,怡然自適,筑云莊山房,為終老恤居之計。” |
泥中隱刺 | 元·高茂卿《兒女團圓》第四折:“莫怪他泥中隱刺,他又不曾道節(jié)外生枝?!?/td> |
幽期密約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焚名香暗中禱告:只愿得紅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兒休惡!佛羅,早成就了幽期密約。” |
子為父隱 | 《論語·子路》:“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漢·桓寬《鹽鐵論·周秦》:“聞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未聞父子之相坐也?!?/td> |
鉤深索隱 | 《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
言中事隱 | 語出《易·系辭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
隱約其詞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1回:“刁邁彭隱約其詞,似乎嫌張?zhí)粋€錢不肯放松,這事總不會了。” |
隱跡埋名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或有山間林下,懷才抱德,隱跡埋名?!?/td> |
桑中之約 | 《詩·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td> |
林棲谷隱 | |
直言無隱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臣不忍坐視君國之危亡,故敢直言無隱。”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三回:“年兄宜直言無隱,某亦有肺腑相通?!?/td> |
暗約偷期 | 元 無名氏《符金錠》第一折:“又不是月下星前,暗約偷期。” |
擿伏發(fā)隱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蒞任之后,擿伏發(fā)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尻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td> |
豐神綽約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那回觀看的,何止挨山塞海,內中有兩個女子,雙鬟高髻,并肩而立。豐神綽約,宛然若并蒂芙蓉?!?/td> |
隱姓埋名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聞達,隱姓埋名作莊家學耕稼?!?/td> |
時隱時見 | 宋·邵博《聞見后錄》第25卷:“其間林木薈蔚,云煙掩映,高樓曲榭,時隱時見,使畫工極思不可圖?!?/td> |
惻隱之心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td> |
分花約柳 | |
巖棲谷隱 | 宋葉適《總干黃公行狀》:“士不遇,巖棲谷隱,姓名淪滅,其常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