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肩擦背的成語故事
拼音mó jiān cā bèi
基本解釋摩:摩擦。肩碰肩,背靠背。形容人多擁擠。
出處清·石玉昆《續小五義》第69回:“行至大街,就見那些人摩肩擦背,攙老扶幼,全是瞧擂臺去的。”
暫未找到成語摩肩擦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摩肩擦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倒背如流 | 郭沫若《蘇聯紀行日記 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來倒背如流了。” |
芒刺在背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
背腹受敵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
擦肩而過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雞胸龜背 |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說文》:‘奚,大腹也。’今人謂匈(胸)腹間大者為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胸龜背’之語。” |
背鄉離井 | 見“背井離鄉”。 |
背義忘恩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
比肩疊踵 | 清 陳康棋《郎潛紀聞》卷一:“遼沈舊人,勝朝遺耈,比肩疊踵,同掌絲綸。” |
哭眼擦淚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再說大喜的事,這么哭眼擦淚的,是為什么呢?” |
背義負恩 | 《舊唐書 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
如芒刺背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心下躊躇,坐臥不安,如芒刺背。” |
汗流浹背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皇后紀下 獻帝伏皇后》:“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后不敢復朝請。” |
磨拳擦掌 |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但題起廝殺呵磨拳擦掌,排戈甲,列旗槍,各分戰場。”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俺可也磨拳擦掌,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頭氣。” |
腹背受敵 | 北齊 魏收《魏書 崔浩傳》:“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 |
比肩并起 | 先秦 荀況《荀子 非相》:“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
離鄉背井 | 元 關漢卿《金線池》:“我依舊安業著家,他依舊離鄉背井。” |
背道而馳 | 唐 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與背馳于道者,其去彌遠。” |
黃發駘背 | 唐·李德裕《上尊號玉冊文(會昌二年奉敕撰)》:“于是服冕之士,戴鹖之倫,暨藩侯邦伯,黃發駘背,不謀而進曰……” |
面譽背非 | 《宋史·范杲傳》:“杲性虛誕,與人交,好面譽背非。” |
背井離鄉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背井離鄉,臥雪眠霜。” |
黃發鮐背 | 南朝·宋·宗炳《明佛論》:“雖復黃發鮐背,猶自覺所經俄頃,況其短者乎?” |
面是背非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臨財茍得,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 |
背水一戰 | 宋 秦觀《將帥》:“韓信之擊趙,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戰而擒趙王歇,斬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汗流夾背 | 清·昭槤《嘯亭雜錄·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夾背,出謂人曰:‘此誠宰相語。’” |
當面輸心背面笑 | 魯迅《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因為中國向來就是‘當面輸心背面笑’,正不必‘新的時代’的青年才這樣。” |
肩摩轂接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肩摩轂接,競爽一時,殆古今所罕也。” |
駢肩接跡 | 宋·劉炎《邇言》:“游者駢肩接跡,觀者嘖嘖詠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