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析發解的成語故事
拼音sī xī fà jiě
基本解釋絲、發:指極其細微;解:分剖。比喻細密而有條理地分析剖解。
出處明·宋濂《汪先生墓志銘》:“參以伊洛大儒傳注之說,絲析發解,日攻月較,不故求為異,而亦不茍為同。”
暫未找到成語絲析發解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絲析發解)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絲一毫 | 宋 歐陽修《會圣宮頌》:“而往惟寅,一毫一絲,給以縣官,無取于民。” |
一絲不亂 | |
一絲不掛 | 宋 黃庭堅《僧景宗相訪寄法王航禪師》:“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 |
一絲不紊 | 老舍《神拳》第二幕:“我服了,萬沒想到你會這么細心,井井有條,一絲不紊。” |
一絲不線,單木不林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回:“這福兒一絲不線,單木不林,也覺讀的慢懈。” |
一絲不茍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 |
一絲兩氣 | 元 岳伯川《鐵拐李》第三折:“我才離了三朝五日,兒也這其間哭的你一絲兩氣。” |
一絲半粟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0回:“兒子不能掙得一絲半粟孝敬父親,到要破費了父親的產業,實在不可自比于人。” |
一發千鈞 | 東漢 班固《漢書 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 |
一發破的 | 《晉書·王濟傳》:“愷亦自恃其能,令濟先射,一發破的。” |
一發而不可收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文帝》:“亂敗之及,一發而不可收也。” |
一發而不可收拾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2回:“他們在文七爺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爺醉后之言,又全被統領聽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氣,又是醋,并在一處,一發而不可收拾。” |
一沐三捉發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一沐三握發 | 漢·王充《論衡·書解》:“周公一沐三握發,為周攻法制而周道不弊。” |
一知半解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
一知片解 | 宋·吳泳《答趙茂實書》:“某閑居寖久,兀兀一經,今已窮年,粗有一知片解,更不復為言語詞章。” |
一解不如一解 | 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至近日,宗門諸名下,爭以壇坫自高,相駁相嘲,以至相妒相詈,真一解不如一解矣。” |
一觸即發 | 宋 張詠《乖崖集》:“鯸鯣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
一言不發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兒聽說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發,啼哭起來。” |
萬縷千絲 | 宋·戴石屏《憐薄命》詞:“道旁楊柳依依,千絲萬縷,擰不住一分愁緒。” |
下回分解 | |
不差毫發 | 唐 張說《進渾儀表》:“令儀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發。” |
不悱不發 |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不毒不發 |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四折:“你丈人搬調你渾家,故意的索休索離,大雪里趕你出去,男子漢不毒不發。” |
不求甚解 | 晉 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不爽毫發 | 《明史 王瓊傳》:“繼者按稽之,不爽毫發。” |
不絕如發 | 東漢 班固《漢書 燕刺王劉旦傳》:“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如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