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癰噬痔的成語故事
拼音shǔn yōng shì zhì
基本解釋吮:用嘴吸;癰:毒瘡;噬:咬。指用口舌為人舔吸瘡痔上的膿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
出處《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他們把那瓣香祖傳來的奴顏婢膝的面孔,吮癰噬痔的長技,向來在本國有權力的人里頭用熟的,近來都用在外國人身上了。”
暫未找到成語吮癰噬痔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吮癰噬痔)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貓噬鸚鵡 | 宋·岳珂《桯史·鸚鵡諭》:“至今蜀人談謔,以排根善類者為‘貓噬鸚鵡’。” |
鷹揚虎噬 | 明·陶宗儀《輟耕錄·闌駕上書》:“散散、王士宏等,不體圣天子撫綏元元之意,鷹揚虎噬,雷厲風飛。” |
吮癰舐痔 | 先秦 莊周《莊子 列御寇》:“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座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 |
鯨吞蛇噬 | 清·魯一同《秦論》:“秦人一出其師以撓山東,諸侯莫能支,鯨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卷而入于秦矣。” |
養癰貽患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一》:“博善化之虛名,潰敗決裂乃至此。養癰貽患,我之謂也夫!” |
磨牙吮血 | 唐·李白《蜀道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
鯨吞虎噬 | 宋·范仲淹《上執政書》:“前代亂離,鯨吞虎噬,無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為不急之務。” |
養癰遺患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一》:“博善化之虛名,潰敗決裂乃至此,養癰貽患,我之謂也夫。” |
狼餐虎噬 |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你道因何封我做凈盤將軍,若有人請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將各樣好下飯,狼餐虎噬,則一頓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號為凈盤將軍。” |
噬指棄薪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磐傳》:“順少孤,養母,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 |
養癰成患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7回:“真是養癰成患,將來他的羽翼越多,越難動手哩。” |
狼吞虎噬 | 明·無名氏《鳴鳳記·二相爭朝》:“你辟私門,賄賂行,半朝臣,皆從順。你狼吞虎噬傷殘了萬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無成。” |
決疣潰癰 | 嚴復《救亡決論》:“況夫益之以保舉,加之以捐班,決疣潰癰,靡知所屆。” |
吮疽舐痔 | 西漢·司馬遷《史記·佞幸列傳》:“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 |
養癰致患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養癰致患’,猝然一發,勢若燎原矣。” |
噬臍無及 | 唐·高彥休《唐闕史·盧相國指揮鎮州事》:“一失其機,噬臍無及。” |
山陬海噬 | |
養癰畜疽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3回:“若彼小人,便始而互相依托,后則互相忌嫉;始而養癰畜疽,后則縱虎放鷹。” |
跖犬噬堯 | 《戰國策·齊策六》:“貂勃曰:‘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
決癰潰疽 | 《南齊書·柳世隆傳》:“今乃舉兵內侮,奸回外熾,斯實惡熟罪成之辰,決癰潰疽之日。” |
瘈狗噬人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二年》:“吳方無道,國無道,必棄疾于人。吳雖無道,猶足以患衛。往也,長木之斃,無不漂也;國狗之瘈,無不噬也。而況大國乎?” |
擇肥而噬 |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上頭限了首縣三天限,首縣限了差役一天半限。這些差役個個摩拳擦掌,擇肥而噬。到得次日一早,果然捉了七八個人來。” |
磨墨吮毫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0回:“各生童磨墨吮毫,發筆快的,早已有了破題、承題、小講。” |
含血吮瘡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 |
鷙擊狼噬 | 《新唐書·王鉷傳》:“林甫方興大獄,撼東宮,誅不附己者,以鉷險刻,可動以利,故倚之,使鷙擊狼噬。” |
噬臍何及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后君噬齊(臍),其及圖之乎?” |
養癰自患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5回:“不意姜尚作難肆橫,竟克朕之四關也。今不早治,是養癰自患也。” |
噬臍莫及 | 唐 高彥休《唐闕史 盧相國指揮鎮州事》:“一失其機,噬臍無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