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削褒貶的成語故事
拼音bǐ xuē bāo biǎn
基本解釋筆:記載。削:刪改。古時在竹簡或木簡上寫字,寫錯要修改時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來評文論物的好壞。也指用文字褒揚、貶斥人或事。
出處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開辟時代》:“《春秋》自孔子加筆削褒貶,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僅為記事之書。”
暫未找到成語筆削褒貶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筆削褒貶)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褒善貶惡 | 宋 邵博《聞見后錄》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頭褒善貶惡,使善人貴、惡人賤,善人生、惡人死,須是由我始得。” |
浪費筆墨 | 老舍《多鼠齋雜談》:“他便也只會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費筆墨,攻擊別人,且自鳴得意。” |
援筆立就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6卷:“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
采善貶惡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 |
口誅筆伐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
大手筆 | 《晉書·王珣傳》:“此當有大手筆事。” |
針頭削鐵 | 清·楊潮觀《窮阮籍醉罵財神》:“若不是針頭削鐵將身憊,只怕你刀頭餂蜜將人害。”胡士瑩校注:“形容刮皮刻薄之至。為舊時俗語,明代已有之。《一笑散·奪泥燕口》:‘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 |
舞筆弄文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 |
春秋筆法 | 宋 俞文豹《吹劍錄》:“蓋純用《春秋》筆法也。” |
董狐直筆 | 《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為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為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為趙盾所殺。后孔子稱贊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
秉筆直書 | 清 曾樸《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 |
投筆從戎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后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
下筆成文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詩才高美,且無書不讀,下筆成文,千言立就。” |
褒衣博帶 | 東漢 班固《漢書 雋不疑傳》:“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
點睛之筆 | 《晉書·顧愷之傳》:“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 |
走筆疾書 | |
彩筆生花 | 元 湯式《賞花時 戲賀友人新娶》:“翠袖分香行處有,彩筆生花夢境熟。” |
蜂腰削背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蜂腰削背,鴨蛋臉,烏油頭發,高高的鼻子,兩邊腮上微微的幾點雀瘢。” |
奮筆疾書 | 宋 張克莊《題方汝一班師贊后》:“或隱匿未彰,而奮筆疾書;或一語之乖謬,或一行之諂曲,雖其人之骨已朽,必繩以《春秋》之法,讀之使人汗出。” |
欣然命筆 | 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序:“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
下筆如有神 |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意在筆先 | 晉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意在筆前,然后作序。” |
示貶于褒 | 明沈德符《野獲編 禮部 南禮部恤典》:“石以違拂不成為義,張以懷情不盡為義,皆上所親定。蓋圣意示貶于褒也。” |
不置褒貶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2回:“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于門上一‘活’字而去。” |
削鐵如泥 | 明 范受益《尋親記》:“純鋼打就,久煉成之;斬人無血,削鐵如泥。” |
刀筆吏 |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何于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 |
文筆流暢 | |
削趾適屨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董如彪》:“姊妹作奇想,便強人削趾適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