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稀信杳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n xī xìn yǎo
基本解釋杳:深遠,無影無聲。音信一點也得不到。
出處元·無名氏《字字錦》曲:“想殺人也天,盼殺人也天,短命冤家,音稀信杳,莫不誤約盟言。”
暫未找到成語音稀信杳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音稀信杳)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稀里嘩啦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3回:“三更時候,又趕上大風大雨,只聽得稀里嘩啦,那黃河水就像山一樣的倒下去了。” |
信口開合 | 元 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 |
音信杳無 | 明·吾邱瑞《運甓記·剪發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
卬首信眉 | 《漢書 司馬遷傳》:“今已專職形為埽除之隸,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
盡信書不如無書 | 語出《孟子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 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難以置信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
尾生之信 |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
言而無信 |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
信以為真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只因他平日冒稱是宰相房玄齡之后,在人前夸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來歷,信以為真,把他十分敬重。” |
信口開河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當一個信口開合知。” |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笑貌聲音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女輾轉床席,絕而復蘇者數次,迨至轉危為安,笑貌聲音,不殊常度,而言動舉止,如出兩人。” |
音容如在 | 《何典》第八回:“真堪愛,如花似玉風流態。風流態,眠思夢想,音容如在。” |
音聲如鐘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盧植傳》:“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 |
地廣人稀 | 東漢 班固《漢書 地理志下》:“習俗頗殊,地廣民稀。” |
將信將疑 | 唐 李華《吊古戰場文》:“其存其沒,家莫聞之;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
偏聽偏信 | 漢 王符《潛夫論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德音莫違 | 《詩經·邶風·谷風》:“德音莫為,及爾同死。” |
通風報信 | 清 頤瑣《黃繡球》第20回:“那掌柜的說他惡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陳府上去的通風報信,一面地保就在內看守了這掌柜的。” |
弦外之音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
信手拈來 | 宋 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 |
音容宛在 | 唐 李翱《祭吏部韓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攪腸,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
小忠小信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24回:“在獻公前,小忠小信,貢媚取憐。” |
異口同音 | 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
弦外遺音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聲矣。” |
善男信女 | 清 錢泳《履園叢話 臆論 拒客》:“釋道寺院,有客堂,有主客師,使四方游人,善男信女,咸可小憩,有來禮佛者,有來布施者,從不拒客之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