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腮挖耳的成語故事
拼音zhuā sāi wā ěr
基本解釋形容心里焦急而無法可想的樣子,也形容高興得不知怎么辦為好。
出處茅盾《林家鋪子》:“大家喝了一會悶酒,抓腮挖耳地想不出好主意。”
暫未找到成語抓腮挖耳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抓腮挖耳)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堪入耳 | 明 李開先《市井艷詞序》:“嘩于市井,雖兒女子初學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艷褻狎,不堪入耳。” |
不絕于耳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這是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 |
東風吹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直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東風射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東風過耳 |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學生在美國……絕無敬師之禮,對于新監(jiān)督之訓,若東風之過耳。” |
東風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兩耳塞豆 | |
兩豆塞耳 | 《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
亂人耳目 | 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吳蓀甫他們故意造的謠言,亂人耳目!” |
交頭互耳 | |
交頭接耳 |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大小三軍,聽吾將令,甲馬不許馳驟,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 |
以耳為目 |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撫,也都是些以耳為目、不分黑白的人。” |
以耳代目 |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類》:“這種以耳代目的情況是令人吃驚的,但這種情況卻并不是罕見的。” |
伏首帖耳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
伏首貼耳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 |
俛首帖耳 | |
俯首帖耳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
俯首弭耳 | 《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其虎見勤自勵到來,把前足跪地,俯首弭耳,口中有聲,似有乞憐之意。” |
俯首戢耳 | 孫中山《大總統(tǒng)告陸海軍士文》:“我軍人俯首戢耳以聽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馀年。” |
俯首貼耳 | 唐 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
傾耳戴目 | 東漢·班固《漢書·賈山傳》:“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耳聽。” |
傾耳拭目 | 宋·陸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龍飛御極之初,天下傾耳拭目之時,所當戒者,惟嗜好而已。” |
傾耳注目 |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權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 |
傾耳細聽 | |
傾耳而聽 | 《禮記·孔子閑居》:“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
充耳不聞 | 清 李漁《奈何天 鬧封》:“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 |
公耳忘私 | 漢·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上之化也。” |
公耳忘私,國耳忘家 | 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