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分縷析的成語故事
拼音háo fēn lǚ xī
基本解釋細致詳盡的剖析。
出處《云谷雜記》附宋·張嗣古《特薦狀》:“凡本府委送剖決民訟,毫分縷析,多得其情。”
暫未找到成語毫分縷析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毫分縷析)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絲一毫 | 宋 歐陽修《會圣宮頌》:“而往惟寅,一毫一絲,給以縣官,無取于民。” |
一分一厘 | 清·庾嶺勞人《蜃樓志》第23回:“你若短了一分一厘,怕不全家處斬?” |
一分一毫 | 朱自清《給亡婦》:“那里有一分一毫想著你自己?!?/td> |
一分為二 | 宋·邵雍《皇極經世緒言》第七卷:“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td> |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 |
一厘一毫 | 宋·朱熹《奏巡歷婺衢救荒事件狀》:“常山、開化系災傷極重去處,而常山所放僅及一分六厘有奇;而開化又止一厘一毫而已。” |
一毫不取 | 宋·洪邁《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周日章,信州永豐人。操行介潔……非其義一毫不取?!?/td> |
一毫不差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71回:“縱然是一個模子鑄的,好道打磨不到,也有多個瘢兒,少個蒂兒,卻怎么這等一毫不差?!?/td> |
一毫不染 | 明·吳承恩《贈郡伯古愚邵公報政序》:“即其可名狀者言之,則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td> |
一毫不茍 | 清·冒襄《影梅庵憶語》:“斷斷是再來人,一毫不茍,一絲不掛,誠然而來,誠然而往?!?/td> |
一毫千里 | 語出《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牦,繆以千里’?!薄洞蟠鞫Y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北R辯注:“據《易說》言也?!?/td> |
萬縷千絲 | 宋·戴石屏《憐薄命》詞:“道旁楊柳依依,千絲萬縷,擰不住一分愁緒?!?/td> |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滿尺的丁樹,三分似人,七分似鬼?!?/td> |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我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氣!” |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 大公資助張協》:“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td>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td> |
三分鼎立 | 《魏書 匈奴劉聰等傳序》:“論土不出江漢,語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td> |
三分鼎足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td> |
下回分解 | |
不依本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黃文炳道:‘那廝也是個不依本分的人?!?/td> |
不分上下 | 曾樸《孽海花》第14回:“一天到晚,粘股糖似的,不分上下,攪在一塊兒坐馬車、看夜戲、游花園。” |
不分主次 | 王朔《動物兇猛》:“雖然這三種說法不分主次,都有同樣有力的證人和很難杜撰栩栩如生的細節,我還是一下就相信了最后一種說法。” |
不分伯仲 | |
不分彼此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我想叫他們今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樣。” |
不分玉石 | 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向非君侯來,合郡士民當不分玉石矣。” |
不分畛域 | 《清史稿 包世臣傳》:“世臣擬多裁鹽官,堆留運司之錢糧,場大使督皂戶,不分畛域,仿現行鐵硝之例,聽商販領本地官印照,赴場繳課買鹽。” |
不分皂白 | 《詩經 大雅 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漢 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于王也。” |
不分勝負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回:“孫悟空金箍棒,變作萬萬千千。半空中似雨點流星,不分勝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