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留名的成語故事
拼音qīng shǐ liú míng
基本解釋青史:史書。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出處元 無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標名,留芳萬古。”
暫未找到成語青史留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青史留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實至名歸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倫修行,終受當事之知;實至名歸,反作終身之玷。” |
青出于藍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爐火純青 |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到了現在,可已到了爐火純青的氣候,正是弟兄們各顯身手的時期。” |
青天霹靂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南康軍云居宗振首座》:“我有一機直下示伊,青天霹靂,電卷星馳。” |
名士風流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方術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 |
經史子集 | 《新唐書·藝文志》:“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 |
手下留情 | 《庚子風云》:“在這幾個當口,趙三多明明可以乘虛而入,將王成德擊倒,他卻一再手下留情,都把王成德讓過了。” |
大名鼎鼎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4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
名山大川 | 《尚書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 |
出師無名 |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師無名哉?” |
斗方名士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結識了兩個報館主筆,天天弄些詩去登報,要借此博個詩翁的名色。” |
青山綠水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下卷:“在夷陵,青山綠水,日在目前,無復俗累。”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臭名遠揚 | 《宋書 劉義真傳》:“案車騎將軍義真,兇惡之性,爰自稚弱,咸陽之酷,臭聲遠播。” |
暮史朝經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折:“小圣在生之日,螢窗雪案,暮史朝經。”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 |
名重一時 |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二十七:“師住徑山時,名重一時,如侍郎張公子韶,狀元汪公圣錫少卿、馮公濟川俱問道。” |
鼻青臉腫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4回:“這惡賊原想著是個暗算,趁著軍官作下揖去,不能防備,這一腳定然鼻青臉腫。” |
功成名就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
一文不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青云直上 | 南朝 齊 孔稚珪《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 |
經史百子 |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議論證據古今,出入經史百子。” |
身敗名裂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23回:“看來許多舉人、進士做了官,往往因為幾十兩銀子的賄弄,身敗名裂。” |
臭名昭著 |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們是賀衷寒系統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 |
顯親揚名 | 《孝經 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不問青紅皂白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何況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問青紅皂白,要懲辦被告了。” |
彌留之際 | 《尚書 顧命》:“病日臻,既彌留。” |
留戀不舍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玄德曰:‘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