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擐甲胄的成語故事
拼音gōng huàn jiǎ zhòu
基本解釋謂親自穿上鎧甲和頭盔。言長官坐鎮軍中親自指揮。
出處《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晉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
暫未找到成語躬擐甲胄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躬擐甲胄)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解甲歸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
解甲休兵 |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 |
倒戈卸甲 | 《續傳燈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么倒戈卸甲?” |
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解兵釋甲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 |
鞠躬盡瘁 | 明 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
身懷六甲 | 《隋書·經籍志三》載有《六甲貫胎書》 |
棄甲曳兵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
甲乙丙丁 | 林語堂《中國文化之精神》:“事理本是連續的、整個的,一經邏輯家之分析,乃成斷片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 |
反躬自省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王晉 鋪(其四)》:“自吟以往,更愿反躬自省,以擇乎二者之間察其孰緩孰急,以為先后。” |
解衣卸甲 |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 |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甲第星羅 | 宋·楊侃《皇畿賦》:“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 |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 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
遙遙華胄 | 唐·李延壽《南史·何昌寓傳》:“何昌寓為吏部尚書,嘗有客姓閔,求官……謂坐客曰:‘遙遙華胄!’” |
枕戈坐甲 |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文帝紀上》:“如其首鼠兩端,不時奉詔,專戮違旨,國有常刑,枕戈坐甲,指日相見。” |
卑躬屈膝 | 宋 魏了翁《鶴山文集 江陵州叢蘭精舍記》:“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 |
鞠躬盡力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背曲腰躬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等的人心熱腸鳴,坐的來背曲腰躬。” |
胸中鱗甲 | 《三國志·蜀志·陳震傳》:“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
頂盔摜甲 | |
張甲李乙 | 漢·張奐《誡兄弟書》:“不自克責,反云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 |
裹糧坐甲 |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 |
擐甲執兵 | 《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
反躬自問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
丟盔卸甲 | 元 孔學詩《東窗事犯》第一折:“唬得禁軍八百萬丟盔卸甲。” |
棄甲倒戈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若是這個月破不的,只可依張子布之言,棄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