擐甲披袍的成語故事
拼音huàn jiǎ pī páo
基本解釋擐:穿;披:穿著。身披鎧甲,穿上戰(zhàn)袍。指準備戰(zhàn)斗。
出處元·無名氏《破天陣》第三折:“有英雄虎將,開弓蹬弩,擐甲披袍。”
暫未找到成語擐甲披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擐甲披袍)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披肝瀝膽 | 唐 劉賁《應(yīng)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策》:“或有以系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清披肝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言之。” |
解甲歸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
解甲休兵 |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 |
露膽披肝 | 唐·李遠《蟬蛻賦》:“擘肌分理,有謝于昔時;露膽披肝,請從于今日。” |
黃袍加身 | 清 錢采《說岳全傳》:“自從陳橋兵變,黃袍加體,即位以來,稱為真龍?zhí)熳印!?/td> |
倒戈卸甲 | 《續(xù)傳燈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么倒戈卸甲?” |
解兵釋甲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yè)。” |
帶月披星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則合帶月披星,誰著你停眠整宿?” |
披荊斬棘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異傳》:“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guān)中。” |
身懷六甲 | 《隋書·經(jīng)籍志三》載有《六甲貫胎書》 |
棄甲曳兵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披星戴月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
瀝膽披肝 | 唐 黃滔《啟裴侍郎》:“沾巾墮睫,瀝膽披肝,不在他門,誓于死節(jié)。” |
紫袍玉帶 | 明·無名氏《萬國來朝》第三折:“戶列簪纓姓字香,紫袍玉帶氣昂昂。” |
甲乙丙丁 | 林語堂《中國文化之精神》:“事理本是連續(xù)的、整個的,一經(jīng)邏輯家之分析,乃成斷片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 |
解衣卸甲 |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 |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甲第星羅 | 宋·楊侃《皇畿賦》:“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 |
同袍同澤 | 《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黃袍加體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一回:“自從陳橋兵變,黃袍加體,即位以來,稱為真龍?zhí)熳印!?/td> |
枕戈坐甲 |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文帝紀上》:“如其首鼠兩端,不時奉詔,專戮違旨,國有常刑,枕戈坐甲,指日相見。” |
披沙剖璞 | 唐·劉禹錫《唐尚書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銘序》:“一入中禁考策詞,三在天官第章句,披沙剖璞,由我而顯者落落然居多。” |
披發(fā)纓冠 | 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fā)纓冠而救之可也。” |
披肝瀝血 | 唐·柳宗元《為南承嗣請從軍狀》:“披肝瀝血,昧死上陳。” |
披毛戴角 | 宋 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學(xué)人不負師機,還免披毛戴角也無?” |
冠袍帶履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8回:“一個捧著文房四寶,一個捧著冠袍帶履。” |
披枷帶鎖 |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正旦云]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呵,[唱]枉將他氣殺也么哥,枉將他氣殺也么哥。告哥哥,臨危好與人行放便。” |
披羅戴翠 | 許地山《危巢墜簡·東野先生》:“黑油油的頭發(fā),映著一副不施脂粉的黃瘦臉龐,若教他披羅戴翠,人家便要贊他清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