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筆難書的成語故事
拼音qìng bǐ nán shū
基本解釋罄:盡,完。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書簡也難以寫完。形容事情多得寫不完。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他們分發到戰區以后,所經歷的各種艱難困苦,那真是罄筆難書。”
暫未找到成語罄筆難書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罄筆難書)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介書生 | 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一木難扶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巨聞:‘大廈將傾,一木難扶。’目今庫藏空虛,民日生怨,軍心俱離,總有良將。” |
一木難支 | 隋 王通《文中子 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
一柱難支 | 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千鈞勢易壓,一柱力難支。” |
一筆不茍 | 清 沈初《西清筆記 紀名跡》:“前后一筆不茍,功力如此,洵神技也。” |
一筆勾斷 | 宋·陳亮《與吳益恭書》:“此事今已一筆勾斷云云。” |
一筆勾消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我們不少的是銀子,匡得將來買上買下。再央一個鄉官在太守處說了人情,婚約一紙,只須一筆勾消。” |
一筆勾銷 | 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第七卷:“公取班簿,視不才監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 |
一筆抹倒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何次人家為我父母立塋安葬,蓋祠奉祀,是何等恩情,豈可一筆抹倒。” |
一筆抹摋 | |
一筆抹殺 | 明 沈德符《野獲編》:“遂將前后愛書,一筆抹殺。” |
一筆抹煞 | 徐特立《研究歷史的目的與方法》:“可是對于他們在某一個時候追求真理的熱忱和老績,我們現在是不該一筆抹煞的。” |
一虎難敵眾犬 |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 |
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元·李壽卿《伍員吹蕭》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反悔之理。” |
一言難盡 | 《京本通俗小說 志誠張主管》:“張主管道:‘小夫人如何在這里?’夫人道:‘一言難盡’。” |
一言難罄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4回:“若再講他們色子場中,如何取巧弄詭之處,真正一言難罄,抑且掛一漏萬。” |
三余讀書 |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
三災八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況且自己又三災八難的,好容易懷了一個哥兒,到了六七個月還掉了。” |
三災六難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4回:“誰家也有三災六難哩!互相幫助嘛!” |
上下為難 | |
下筆便就 | 《北史·魏收傳》:“詔試收為封禪書,收下筆便就不立稿。” |
下筆千言 | 宋 曾鞏《送豐稷》:“讀書一見若經誦,下筆千言能立成。” |
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其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仿佛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 |
下筆如有神 |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下筆如神 | 《舊唐書 陸贄傳》:“其于議論應對,明練理體,敷陳剖判,下筆如神,當時名流,無不推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