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垢尋疵的成語故事
拼音suǒ gòu xún cī
基本解釋索:搜尋。垢:污垢,臟東西。疵:毛病。形容故意找毛病、挑剔。
出處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四折:“被咱家識破他行止,因此上索垢尋疵。”
暫未找到成語索垢尋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索垢尋疵)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枉尺直尋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朱熹集注:“枉,屈也;直,伸也。八尺為尋,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 |
敲詐勒索 | 曲波《林海雪原》:“專門糾察庫侖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為非作歹,敲詐勒索,無惡不作。” |
囚首垢面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上》:“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 |
穢德垢行 | 宋 葉適《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中材解體,銷聲滅影,穢德垢行,以避此名。” |
倒裳索領 | 《鄧析子·無厚篇》:“驅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檻,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 |
意興索然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仙人島》:“綠云顧父曰:“圣人無字門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聞之,意興索然。” |
蓬頭垢面 | 《魏書 封軌傳》:“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后為賢?” |
亂首垢面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世文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
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婦言是用,此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吹毛求疵 | 韓非《韓非子 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
藏垢納污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不假思索 | 宋 黃榦《黃勉齋文籍 復黃會卿》:“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
離群索居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
蓬首垢面 | 《北齊書 任城王湝傳》:“妃盧氏賜斛斯徵,蓬首垢面,長齋不言笑。” |
經丘尋壑 | 宋朝胡繼宗《書言故事·地理類》:“游覽自娛,曰得經丘尋壑之樂。” |
異乎尋常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0回:“耽誤了點年紀,還沒有甚么要緊,還把他的脾氣慣得異乎尋常的出奇。” |
鼠穴尋羊 |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四卷:“余笑曰:‘此之謂鼠穴尋羊,蜂窠唱戲,非以詩學教人之道也。’” |
尋花問柳 | 唐 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詩:“元戎小隊出郊炯,問柳尋花到野處。” |
耐人尋味 | 清 張貴勝《遣愁集 卷一 絕倒》:“盧家子年暮而為校書郎‘條眉批’,從對面托出,耐人尋味。” |
按圖索驥 | 東漢 班固《漢書 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
尋瑕伺隙 | 漢·吾丘壽王《驃騎論功論》:“內用商鞅李斯之謀,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窺閑伺隙。” |
鉤深索隱 | 《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
尋死覓活 | 元 關漢卿《金錢池》:“只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時常與這虔婆合氣,尋死覓活,無非是為俺家的緣故。” |
冥行盲索 | 漢·揚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暗中摸索 | 唐 劉餗《隋唐嘉話》中卷:“許敬宗性輕傲,見人多忘之。或謂其不聰。曰:‘卿自難記,若遇何(何遜)、劉(劉孝綽)、沈(沈約)、謝(謝眺),暗中摸索著,亦可識之。’” |
櫛垢爬癢 | 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觀察判官,櫛垢爬癢,民獲蘇醒。” |
東尋西覓 | 《平妖傳》第十回:“比及讓了他罷了,又來東尋西覓,只恐還在左近,放心不下。” |
尋章摘句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吳主傳》:“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裴松之注引《吳書》:“雖有余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