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溝紅葉的成語故事
拼音yù gōu hóng yè
基本解釋御溝:流經宮苑的河道。指紅葉題詩的故事,后用以比喻男女奇緣。亦作“御溝流葉”、“紅葉之題”。
出處唐·孟棨《本事詩》記載,顧況在洛陽游苑中,流水上得大梧葉,上有宮女題詩,顧況次日也于上游題詩葉上,泛于波中,以此傳情。又一說,題詩宮女名韓翠蘋,詩為于祐所得,于又題詩為韓所得,韓、于最終成為夫妻。
暫未找到成語御溝紅葉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御溝紅葉)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扁舟 | 宋·蘇軾《前赤壁賦》:“駕一葉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
一葉報秋 | 唐·鮑溶《始見二毛》詩:“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唐·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
一葉知秋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山川》:“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一葉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 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迷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一葉障目 |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萬紫千紅 | 宋 朱熹《春日》詩:“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萬紅千紫 | 明·郭勛《英烈傳》第二回:“春初花放,萬紅千紫斗芳菲。”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 |
不忘溝壑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趙歧注:“志士守義者也,君子固窮,故常念死無棺槨沒溝壑而不恨也。” |
不憚強御 | 《梁書·孔體源傳》:“當官理務,不憚強御,常以天下為己任,高祖渾委信之。” |
不畏強御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傳序》:“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 |
不避強御 | 唐·權德輿《唐西川節度副大使韋公先廟碑銘序》:“操持貴幸,不避強御,繕理宮室,得其時制。” |
不問青紅皂白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何況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問青紅皂白,要懲辦被告了。” |
兩葉掩目 |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 |
烏帽紅裙 | 清·孔尚任《桃花扇·鬧榭》:“絲竹隱隱,載將來一對烏帽紅裙。” |
爭紅斗紫 |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一出:“陌上爭紅斗紫,窗外鶯啼燕語,花落滿庭空。” |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早時不計算,過后一場空。” |
人無有千日好,花無有百日紅 | 元·史九敬先《莊周夢》第一折:“想人生百歲翁,似花飛一陣風,人無有千日好,花無有百日紅。” |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 謝扶民《壯族人民優秀的兒子韋拔群》:“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于是雙方的隨員就對打起來了。” |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 賴傳珠《模范紅五團的新榮譽》:“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
以書為御 | 《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 |
以簡御繁 | 南朝·梁·沈約《宋書·江秉之傳》:“復出為山陰令,民戶三萬,政事煩擾,訟訴殷積,階庭常數百人,秉之御繁以簡,常得無事。” |
依翠偎紅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五回:“不如且討紅裙趣,依翠偎紅院宇中。” |
倚翠偎紅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悔過了竊玉偷香膽,刪抹了倚翠偎紅話。” |
倡條冶葉 | 宋 歐陽修《玉樓春》詞:“南園粉蝶能無數,度翠穿紅來復去。倡條冶葉恣留連,飄蕩輕于花上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