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俞吁咈的成語故事
拼音dū yú xū fú
基本解釋皆為古漢語嘆詞。吁,不同意;咈,反對;都,贊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堯、舜、禹等討論政事時(shí)發(fā)言的語氣,后用以贊美君臣間論政之和洽。
出處《書·堯典》:“帝曰:‘吁!咈哉!’”又《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
暫未找到成語都俞吁咈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都俞吁咈)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通都大邑 | 唐 韓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強(qiáng)之間,而不知為備。” |
長吁短嘆 | 元 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少可有一萬聲長吁短嘆,五千遍搗枕捶床。” |
氣喘吁吁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李勉向一條板凳上坐下,覺得氣喘吁吁。” |
長吁短氣 | 元 喬吉《金錢記》第三折:“你家這門館先生,自從我在學(xué)堂中一個(gè)月,不曾教我一句書,終日只是長吁短氣,不知為何。” |
吁天呼地 | 南朝陳徐陵《檄周文》:“翊從瀟湘,空竭關(guān)隴,荊梁左右,漢沔東西。吁天呼地,望佇哀救。” |
短嘆長吁 | 元 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不見時(shí)準(zhǔn)備著千言萬語,得相逢都變做短嘆長吁。” |
清都紫微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周穆王》:“王實(shí)以為清都紫微,鈞天廣樂,旁之所居。” |
通都巨邑 | 鄭觀應(yīng)《致家塾潘教習(xí)論朱星源小大學(xué)書》:“通都巨邑雖有大學(xué),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事不問矣。” |
一身都是膽 | 《三國志·蜀志·趙云傳》裴松之注引《云別傳》:“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
都中紙貴 | 唐 元稹《和王侍郎酬廣宣上人觀放榜后相賀》:“都中紙貴流傳后,海外金填姓字時(shí)。” |
通邑大都 | 西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 |
過都?xì)v塊 | 明·唐順之《與萬兩溪吏部》:“仆倘未即老死,行將見執(zhí)事任重道遠(yuǎn)、過都?xì)v塊以耀當(dāng)世。” |
通都大埠 | 燕斌《<中國新女界雜志>發(fā)刊詞》:“近年以來,朝野上下,始從事于女子教育問題,通都大埠之間,女校相繼成立。” |
清都紫府 | 宋·張孝祥《西江月·代五三弟為老母》詞:“莫問清都紫府,長教綠鬢朱顏。” |
清都絳闕 | 宋·張孝祥《驀山溪》詞:“清都絳闕,我自經(jīng)行慣。璧月帶珠星,引鈞天、笙簫不斷。” |
鴻都買第 | 《后漢書·崔寔傳》:“靈帝時(shí),開鴻都門榜賣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黃綬各有差。”《陳書·袁憲傳》:“時(shí)生徒對策,多行賄賂,文豪請具束脩,君正曰:‘我豈能用錢為兒買第耶?’” |
局地吁天 | 《尚書·召誥》:“以哀吁天。” |
呼天吁地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馬介甫》:“[異史氏曰]惡乎哉!呼天吁地,忽爾披發(fā)向銀床。” |
長鳴都尉 | |
吁咈都俞 | 語本《書經(jīng)·堯典》:“帝曰:‘吁!咈哉!’”語本《書經(jīng)·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 |
短吁長嘆 | 元·楊暹《西游記》第四本第15出:“我今日得救還,草舍間、免了些短吁長嘆。” |
冥漠之都 | 前蜀·杜光庭《馬尚書南斗醮詞》:“洗心依冥漠之都,潛希懺罪;稽首仰鴻蒙之境,冀滌前非。” |
都鄙有章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chǎn)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
都頭異姓 | 《新唐書·劉悟傳》:“兄岌(郭岌),事悟?yàn)檠缹ⅲ蜂嫔叫憔唬骸宜辣貙⒃岽耍麣庹哐云涞禺?dāng)三世為都頭異姓,河北謂都頭異姓,至貴稱也。’” |
伯俞泣杖 | 明·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第二卷:“毛義捧檄,為親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
三徙成都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徐無鬼》:“舜有膻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而有十萬家。” |
研京練都 | 語出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jì),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言張衡作《二京賦》構(gòu)思十年乃成,左思作《三都賦》構(gòu)思十二年(《晉書·左思傳》作“十年”)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