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深遠(yuǎn)的成語故事
拼音yù yì shēn yuǎn
基本解釋寄托或隱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語言文字或藝術(shù)作品)。
出處宋 沈作喆《寓簡(jiǎn)》卷一:“詩(shī)之作也,其寓意深遠(yuǎn),后之人莫能知之其意之所在也。”
暫未找到成語寓意深遠(yuǎn)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寓意深遠(yuǎn))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往情深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
一往而深 | 明·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
一心一意 | 晉 陳壽《三國(guó)志 魏志 杜恕傳》:“免為庶人,徙章武郡,是歲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
一意孤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qǐng)禹,禹終不報(bào)謝,務(wù)在絕知友賓客之請(qǐng),孤立行一意而已。” |
萬丈深淵 | 高玉寶《高玉寶》第13章:“玉寶身子一閃,只覺得兩腳懸空,‘咚’一家伙,掉進(jìn)了萬丈深淵。” |
萬事如意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5回:“不過都是在那里邀福,以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萬事如意的。” |
三心兩意 | 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兩意。” |
三心二意 | 元 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一折:“爭(zhēng)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
不以為意 | 北魏 楊衒之《洛陽(yáng)伽藍(lán)記 秦太上君寺》:“臨淄官徒有在京邑,聞懷磚慕勢(shì),咸共恥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為意。” |
不以詞害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48回:“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
不好意思 | |
不如意事常八九 | 《白雪遺音·南詞·十二時(sh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語人言無二三。” |
不懷好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聽了這話,自家肚里尋思道:‘這婦人不懷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
不知深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抑且水蕩坡塘,不知深淺。” |
不足為意 | 明 張居正《答鄭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 |
不足介意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落水蘭亭》:“大風(fēng)覆舟,行李皆淹溺無余,彝齋立淺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蘭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
不遠(yuǎn)萬里 | 晉 王嘉《拾遺記》第六卷:“門徒來學(xué),不遠(yuǎn)萬里。” |
不遠(yuǎn)千里 | 戰(zhàn)國(guó)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guó)乎?” |
丑聲遠(yuǎn)播 | 《宋書·盧陵孝獻(xiàn)王義真?zhèn)鳌罚骸跋剃?yáng)之酷,丑聲遠(yuǎn)播。” |
專心一意 | 《漢書·翟方進(jìn)傳》:“其專心一意毋貸,近醫(yī)藥以自持。”漢·陸賈《新語·懷慮》:“專心一意,身無境外之交,心無欹斜之慮。” |
丟心落意 | 沙汀《淘金經(jīng)》:“表嬸嬸顯出一副丟心落意的神情。” |
兩意三心 | 許地山《無法投遞之郵件》:“似怕人知道我們?cè)嘧R(shí),兩意三心,把舊時(shí)的好話都撇在一邊。” |
臨深履冰 | 晉·葛洪《抱樸子·君道》:“誠(chéng)能事過乎儉,臨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處存不廢慮亡之懼。” |
臨深履尾 | 晉·鮑敬言《元君論》:“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將何為懼禍及也。” |
臨深履薄 | 《詩(shī)經(jīng) 小雅 小旻》:“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為期不遠(yuǎn)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5回:“為期不遠(yuǎn),你等著瞧罷。” |
主情造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8回:“把白勝押到廳前,便將索子捆了,問他主情造意。” |
義重恩深 | 唐 呂頌《代郭令公謝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榮加望外,恩深義厚,何以克堪;糜軀粉骨,不知所報(bà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