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共榮的成語故事
拼音gòng cún gòng róng
基本解釋榮:繁榮。共同存在,共同繁榮。指國與國睦鄰友好關系。
出處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80章:“通電就職時列舉四項方針:(1)停止內戰,(2)外交上采取睦鄰主義,冀達共存共榮目的,(3)……”
暫未找到成語共存共榮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共存共榮)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命之榮 | 明·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二·滁陽王奉祀官》:“后人不叨一命之榮。滁陽之祭,亦僅有司歲終一舉而已。” |
一息尚存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
一顧之榮 | |
萬古長存 | 宋 晁補之《次韻蘇門下寄題雪浪石》:“公歸廊廟誰得挽,此石萬古當長存。” |
萬年長存 | 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刻著以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征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永遠照耀著后代。” |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對于自己的歷史一點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
不共戴天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
不存不濟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七卷:“不存不濟,香肌瘦損,教俺縈方寸。” |
不存芥蒂 | 漢 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
世路榮枯 | 唐·劉禹錫《酬樂天偶題酒甕見寄》詩:“從君勇斷拋名后,世路榮枯見幾回?” |
兩虎共斗 |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主敬存誠 | 語本《易·乾》:“閑邪存其誠。”《禮記·少儀》:“賓客主敬,祭祀主敬。” |
樂道遺榮 | 唐·劉知畿《史通·品藻》:“蓋以二子雖樂道遺榮,安貧守志,而拘忌名教,未免流俗也。” |
爭榮夸耀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1回:“想著往日常聽人說: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縱然命長,終是廢人了。想起此言,不覺將素日想著后來爭榮夸耀之心,盡皆灰了。” |
人存政舉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人所共知 | 宋 朱熹《封建》:“百于古今之變,利害之實,人所共知而易見者,亦復乖戾如此。” |
人神共嫉 |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實由自邀功賞,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
人神共憤 | 《舊唐書 于頔傳》:“頔頃擁節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憤,法令不容。” |
休戚與共 | 明 瞿共美《天南逸史》:“臣與皇上患難相隨,休戚與共,愿自不同于諸臣,一切大政自得與聞。” |
眾所共知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大學三》:“雖十目視十手指眾所共知之處,亦自七顛八倒了,更如何地謹獨。” |
眾目共睹 | 宋·何尚之《答宋文帝贊揚佛教事》:“且觀世大士所降近驗,并即表身世,眾目共睹,祈求之家,其事相繼。” |
眾目共視 | 宋 歐陽修《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札子》:“言一出則萬口爭傳,眾目共視,雖欲為私,其勢不可。” |
儉存奢失 | |
共為唇齒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
共商國是 | |
共挽鹿車 | 《后漢書·鮑宣妻傳》:“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 |
共枝別干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2回:“他們所注之書,或所見不同,各有所取;或師資相傳,共枝別干。” |
共相唇齒 | 《魏書·百濟傳》:“或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