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牙舞爪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n yá wǔ zhǎo
基本解釋矜:通“兢”,動。形容猙獰兇猛。
出處明·劉基《題群龍圖》:“峽外六龍獰以兇,矜牙舞爪趹戰(zhàn)攻。”
暫未找到成語矜牙舞爪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矜牙舞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鱗一爪 | 唐·高仲武《中興閑氣集·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一鱗半爪 | 唐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 蘇渙》:“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于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甲。” |
一鱗片爪 | 《〈王西彥小說選〉自序》:“現(xiàn)在重讀自己這一鱗片爪時,就愈益感覺到,對那個暴風雨前的黑暗時代,我們實在太需要宏偉的史詩了。” |
不矜不伐 | 《尚書 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
不矜細行 | 語出《書 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
不舞之鶴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diào)》:“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qū)來,氃氋不肯舞。” |
業(yè)業(yè)矜矜 | 《宋書·明帝紀》:“業(yè)業(yè)矜矜,若履冰谷,思與億兆,同此維新。” |
東鱗西爪 | 清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二節(jié):“以上所引,雖東鱗西爪,語焉不詳。” |
以牙還牙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伐功矜能 | 《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
伯歌季舞 | 漢 焦贛《易林 否之損》:“秋風牽手,相提笑語。伯歌季舞,燕樂以喜。” |
伶牙俐嘴 | 明·朱權《沖漠子》第二折:“你劃地敢伶牙俐嘴,夸強說會,使不著你唬鬼瞞神。” |
伶牙俐齒 | 元 吳昌齡《張?zhí)鞄煛返谌郏骸澳阈菽抢锉懔嫜览X,講三干四,說人好歹,訐人曖昧,損人行止。” |
伶牙利齒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20回:“襲人本來老實,不是伶牙利齒的人,薛姨媽說一句,他應一句。” |
佶屈聱牙 | 唐 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
俐齒伶牙 | 元 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廝說短論長,那般的俐齒伶牙。” |
修鱗養(yǎng)爪 | 鄒魯《浙江光復》:“處州黨員極多,因該處崇山峻嶺,可為修鱗養(yǎng)爪之用。” |
鳳儀獸舞 | 《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
鳳歌鸞舞 | 宋·趙善括《醉蓬萊》詞:“桂子蘭孫,鳳歌鸞舞,介我公眉壽。” |
鳳舞鸞歌 | 唐·宋之問《太平公主山池賦》:“鳳舞鸞歌兮儼欲飛,披煙弄月兮宵未歸。” |
鳳舞龍蟠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四回:“不想這一拜,恰恰的合成一個‘名花并蒂’,儼然是金廂玉琢,鳳舞龍蟠!” |
鳳舞龍飛 | 《兒女英雄傳》第十回:“只這書法也寫得這等鳳舞龍飛,真令人拜服。” |
切齒咬牙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徐晃睜眉怒目,許褚切齒咬牙,各有相斗之意。” |
利齒伶牙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廝說短論長,那般的利齒伶牙。” |
利齒能牙 | 元 張壽卿《紅梨花》第一折:“這妮子使著呵,早妝聾做啞。潑賤才,堪人罵,再休來利齒能牙。” |
前歌后舞 | 《尚書大傳》第三卷:“師乃慆,前歌后舞。” |
努牙突嘴 |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早努牙突嘴,拳椎腳踢,打的你哭啼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