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必方丈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í bì fāng zhàng
基本解釋同“食前方丈”。
出處《宋書·劉穆之傳》:“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輒為十人饌。”
暫未找到成語食必方丈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食必方丈)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尺水十丈波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88回:“到底還是媒人嘴,一尺水十丈波的。” |
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剌信口開合。” |
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你將那半句話搬調(diào)做十分事,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
一干一方 | 明·陳洪謨《繼世紀聞》第二卷:“逆瑾用事,賄賂公行,凡有干謁者云饋一干,即一千之謂,云一方,即一萬之謂。” |
一方之任 | 《漢書·終軍傳》:“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 |
一日千丈 | 孫中山《革命原起》:“不期年而加盟者逾萬人,支部則亦先后成立于各省。從此革命風(fēng)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
一落千丈 | 唐 韓愈《聽穎師彈琴》:“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
萬丈光芒 | 郭沫若《洪波曲》:“在他盲目而癱瘓的一片黑暗中,打出了萬丈光芒的眩目的鐵火。” |
萬丈深淵 | 高玉寶《高玉寶》第13章:“玉寶身子一閃,只覺得兩腳懸空,‘咚’一家伙,掉進了萬丈深淵。” |
萬丈高樓從地起 | 沈從文《新與舊》:“‘萬丈高樓從地起’,同隊人也覺得這家伙將來不可小覷。” |
萬丈高樓平地起 | 沈從文《虎雛再遇記》:“他記得一句格言:‘萬丈高樓平地起’,他因此永遠能用起碼名分在軍隊里混。” |
丈二和尚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二章:“敵人又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
丈人行 | 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上》:“單于乃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 |
丈夫雙淚不輕彈 | 元·李洞《雙調(diào)夜行船·送友歸吳》:“丈夫雙淚不輕彈,都付酒杯間。” |
丈夫有淚不輕彈 | 明·李開先《寶劍記》第37出:“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難度;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
三人行,必有我?guī)?/a>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td> |
三旬九食 | 漢·劉向《說苑·立節(jié)》:“子思居于衛(wèi),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晉·陶潛《擬古》詩:“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
上之所好,下必從之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晉書 王湛傳》:“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上方寶劍 | 劉心武《鐘鼓樓》第一章:“乃至坐著小轎車來‘御駕親征’、拿著‘上方寶劍’(某大人物開的條子)來當場‘宣諭’。” |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
不劣方頭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我從來不劣方頭,恰便似火上澆油。我偏和那有勢力的官人每卯酉。” |
不勞而食 | 張東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我們掌柜的說,解放了不應(yīng)當不勞而食。” |
不吃煙火食 |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成方圓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
不知寢食 | |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燒香吃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