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攻寢兵的成語故事
拼音jìn gōng qǐn bīng
基本解釋指止息戰(zhàn)事。
出處梁啟超《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jié):“以禁攻寢兵為務(wù)。”
暫未找到成語禁攻寢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禁攻寢兵)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十八般兵器 | 元 關(guān)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上兵伐謀 | |
下帷攻讀 |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跋箩≈v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yè),或莫見其面。” |
不攻自拔 | 《梁書·武帝紀(jì)》:“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 |
不攻自破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不知寢食 | |
不禁不由 | 《兒婦英雄傳》第十六回:“果然引動了那老頭兒的滿肚皮牢騷,不必等人盤問。他早不禁不由口似懸河的講將起來。” |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 |
臨難鑄兵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十》:“溺者不問隊,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隊,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
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買馬招兵 | 《再生緣》第三回:“今中既到山中住,少不得,買馬招兵盡壯懷。” |
什圍伍攻 | 宋·秦觀《李陵論》:“古之善用兵者,雖能以寡覆眾,而什圍伍攻之道未嘗忽焉。” |
仁義之兵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zhàn),破袁紹百萬之眾。” |
他山之攻 | 晉·葛洪《抱樸子·暢玄》:“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許名奎《忍經(jīng)》:“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攻錯 | 《詩經(jīng)·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
令行禁止 | 《逸周書 文傳》:“令行禁止,王始也。” |
以夷攻夷 | 《漢書·晁錯傳》:“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顏師古注:“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互相攻擊也。”《明史·李材傳》:“給事中唐堯欽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 |
以守為攻 | 宋·秦觀《邊防策下》:“蓋充國以先零窮寇,急與之角,則中國必有饋挽轉(zhuǎn)輸之勞,故罷騎留屯而圖以期月,此則以守為攻者也。” |
以攻為守 | 宋 陳亮《酌古論 先主》:“且吾又聞之,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用兵之常也;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 |
以毒攻毒 | 宋 羅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積,巴菽殂葛猶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
以長攻短 | |
休兵罷戰(zhàn) | 元 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zhàn)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
眾口交攻 | 《明史·王應(yīng)熊傳》:“言陛下召應(yīng)熊,必因其秉國之日,眾口交攻,以為孤立無黨,孰知其同年密契,肺腑深聯(lián)。” |
佳兵不祥 | 先秦 李耳《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惡也。” |
例直禁簡 | 《晉書 杜預(yù)傳》:“例直易見,禁簡允犯。” |
借寇兵,赍盜糧 | 秦·李斯《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