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禁犯忌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ù jìn fàn jì
基本解釋觸:觸犯;禁:禁令;忌:忌諱。觸犯了禁令和忌諱。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0卷:“夫立功德者,不得觸禁犯忌,當與身神相和。”
暫未找到成語觸禁犯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觸禁犯忌)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觸目皆是 | 魯迅《華蓋集續(xù)編 一點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單是羊肉鋪就觸目皆是。” |
作亂犯上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21回:“智者稱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為作亂犯上。” |
井水不犯河水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沖了他?” |
觸景生情 | 清 趙翼《毆北詩話 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
犯上作亂 | 先秦 孔子《論語 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
秋毫無犯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大王之入武關(guān),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
觸類旁通 | 《周易 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知法犯法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爺!知法犯法!” |
禁暴誅亂 | 漢 賈誼《過秦論》:“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 |
觸類而通 | 《說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彥《東谷所見·壽福德》:“人之念慮一正,則萬善可觸類而通;行一善,則萬善皆萌蘗于此。” |
投鼠忌器 | 漢 賈誼《治安策》:“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于貴臣之近主乎!” |
令行禁止 | 《逸周書 文傳》:“令行禁止,王始也。” |
喜不自禁 | 梁實秋《槐園夢憶》:“季淑就駐足而觀,喜不自禁。” |
忍俊不禁 | 唐 崔致遠《答徐州時溥書》:“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榮頗切。” |
情不自禁 | 南朝 梁 劉遵《七夕穿針》詩:“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 |
犯言直諫 |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下》:“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 |
諱疾忌醫(yī) | 宋 周敦頤《周子通書 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如護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
弱不禁風 | 唐 杜甫《江雨有懷鄭典設(shè)》詩:“亂波紛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風。” |
肆無忌憚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宋 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則肆欲妄行,而無所忌憚矣。” |
禁情割欲 | 漢 王充《論衡 本性》:“長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勵為善矣。” |
一觸即發(fā) | 宋 張詠《乖崖集》:“鯸鯣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
例直禁簡 | 《晉書 杜預傳》:“例直易見,禁簡允犯。” |
觸目驚心 | 清 林則徐《頒發(fā)禁煙治罪新例告示》:“爾等更當觸目驚心,如再觀望遷延,以身試法,則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謂言之不早也。” |
觸目傷懷 | 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不能自己。” |
毫無顧忌 | 明·醒世居士《八段錦》第七段:“以假作真,毫無顧忌,致我割破恩愛,妻子逃亡。” |
執(zhí)法犯法 | |
不可侵犯 | 毛澤東《關(guān)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德國愿意停止反蘇,愿意放棄所謂《防共協(xié)定》,承認了蘇聯(lián)邊疆的不可侵犯。” |
轉(zhuǎn)喉觸諱 | 唐·韓愈《送窮文》:“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zhuǎn)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