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苴竿牘的成語故事
拼音bāo jū gān dú
基本解釋苞苴:蒲包,指贈送的禮物,引申為賄賂;竿牘:竹簡為書,指書信,這里特指請托信。指攜著禮物帶著書信,去探訪人。指行賄請托。
出處先秦 莊周《莊子 列御寇》:“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
暫未找到成語苞苴竿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苞苴竿牘)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連編累牘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回:“雖終日兀坐車中,不發(fā)一語,其實(shí)連編累牘也寫不了他胸中情緒。” |
立竿見影 | 宋 朱熹《參同契考異》中篇:“立竿見影,呼谷傳響,豈不靈哉!” |
連篇累牘 | 《隋書 李諤傳》:“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fēng)云之狀。” |
百尺竿頭,更進(jìn)一步 | 宋 朱熹《答陳同甫書》:“但鄙意更欲賢者百丈竿頭進(jìn)取一步,將來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
竿頭日進(jìn) | 清 無名氏《后會仙記》:“(青青柳)復(fù)吟云:‘學(xué)問無窮水接天,竿頭日進(jìn)古人言。’” |
更進(jìn)一竿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jìn)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累牘連篇 | 《宋史 選舉志二》:“寸晷之下,惟務(wù)貪多,累牘連篇,何由精妙?” |
竿頭直上 | |
揭竿而起 | 漢 賈誼《過秦論》:“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鲇魚上竹竿 | |
揭竿四起 | 李大釗《國情》:“然歷代君人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罰、薄稅斂為戒,其民始相安于無事,否則揭竿四起矣。” |
連篇絫牘 | |
百尺竿頭 | 唐 吳融《商人》詩:“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 |
一竹竿打到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我爺娘當(dāng)初把我嫁給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拋。” |
日上三竿 | 宋 楊億《勸石集賢飲》詩:“日上三竿宿霧披,章臺走馬帽檐欹。” |
案牘之勞 | 唐 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
一竿子捅到底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9章:“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罵到了皇帝頭上。” |
含苞待放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又命摧花使者,往來保護(hù),以期含苞吐萼之時,加之呈妍。” |
案牘勞形 | 唐 劉禹錫《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
聯(lián)篇累牘 | 清 俞蛟《潮嘉風(fēng)月記 麗品》:“友人周海廬與之昵,贈以詩,不啻聯(lián)篇累牘。” |
案無留牘 | 清 朱彝尊《商丘宋氏家乘》序:“一十七年,國奢示之以儉,事煩行之以簡,月要?dú)q會,久而案無留牘。” |
斬竿揭木 | 清·褚人獲《堅(jiān)瓠補(bǔ)集·關(guān)社引》:“維茲六月,忽有斬竿揭木之事。” |
日已三竿 | 明·王錂《春蕪記·探遺》:“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
松茂竹苞 | 《詩·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
鲇魚緣竹竿 | |
斬木揭竿 | 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合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山東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
盤石桑苞 | 《易 否》:“系于苞桑。”孔穎達(dá)疏:“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則牢固也……桑之為物,其根眾也,眾則牢固之義。” |
百丈竿頭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景岑禪師》:“百丈竿頭須進(jìn)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