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取豪奪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áng qǔ háo duó
基本解釋憑強力或權(quán)勢奪取。
出處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下卷:“‘這叫強取豪奪。’謝慶元嘶聲地說。”
暫未找到成語強取豪奪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強取豪奪)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予一奪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予一奪,二三孰甚焉?” |
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一介不取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
一無可取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盧太學(xué)詩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來這俗物,一無可取,都只管來纏帳,幾乎錯認了。” |
一無所取 | 《三國志·魏志·鐘會傳》裴松之注:“會前后賜錢帛數(shù)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
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 |
一毫不取 | 宋·洪邁《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周日章,信州永豐人。操行介潔……非其義一毫不取。” |
不奪農(nóng)時 | 《舊唐書·李密傳》:“是以輕徭薄賦,不奪農(nóng)時,寧積于人無藏于府。” |
不憚強御 | 《梁書·孔體源傳》:“當官理務(wù),不憚強御,常以天下為己任,高祖渾委信之。” |
不畏強御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傳序》:“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 |
不避強御 | 唐·權(quán)德輿《唐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韋公先廟碑銘序》:“操持貴幸,不避強御,繕理宮室,得其時制。” |
豐取刻與 | 荀況《荀子 君道》:“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后豐取刻與,以無度取于民。” |
舉如鴻毛,取如拾遺 | 《漢書·梅福傳》:“舉秦如鴻毛,拾楚若拾遺。” |
義不取容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行不茍合,義不取容。” |
予取予奪 | 秦牧《拳頭海岸》:“許多被目為可以予取予奪地得到財富的海岸,一處處都伸出了拳頭來,變成了‘拳頭海岸’。” |
予取予攜 | 梁啟超《克林威爾傳》第五章:“今且凍餓委溝壑,所馀更何長物之與有?予取予攜,公等自為之!” |
予取予求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
予奪生殺 |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為人主者,予奪生殺,各當其義。” |
爭分奪秒 | 《晉書 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
爭名奪利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
爭強好勝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5回:“任是爭強好勝的,偏逢用違所長。” |
爭強斗狠 | 郭沫若《屈原》第一幕:“譬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愛爭強斗狠,但是又愛貪懶好閑,在這兒便種下了墮落的種子。” |
爭強斗勝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五回:“定要喪了那羞惡的良心,戴了鬼臉,千方百計,爭強斗勝的去奉承那王振做甚?” |
爭強顯勝 | 《群音類選 北腔類 海神記 王魁訴神》:“恐怕他褒貶村,爭強顯勝各撾俊,惟求鴇兒心內(nèi)喜。” |
爭權(quán)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nèi)戰(zhàn)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quán)奪利的內(nèi)戰(zhàn)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二者必取其一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兩種方針:放還是收呢?二者必取其一。” |
五搶六奪 | 郭沫若《水平線下·到宜興去》:“船一靠岸,他們便蜂擁上來,遇著街上有賣食的便五搶六奪地撈到口里。” |
五陵豪氣 | 元·無名氏《王粲登樓》第三折:“我怎肯與鳥獸同群,豺狼作伴,兒曹同輩,兀的不屈沉殺五陵豪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