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疾防患的成語故事
拼音gōng jí fáng huàn
基本解釋匡正過失,防止禍患。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銘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
暫未找到成語攻疾防患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攻疾防患)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疾如旋踵 | 唐·馮用之《機論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為國家者可不務(wù)乎?” |
疚心疾首 | 唐 崔鍔《內(nèi)寺伯朱夫人趙氏合袝志》:“以嗣子奉命雞林,三歲然復(fù),疚心疾首,亦時禮念,冥期佑助。”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許名奎《忍經(jīng)》:“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患難與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
河魚腹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不攻自破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以毒攻毒 | 宋 羅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積,巴菽殂葛猶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
患難見真情 | 鄧小平《國家的主權(quán)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患難見真情。” |
憂憤成疾 | 《五代史平話 晉史》:“契丹因晉主招納吐谷渾,遣使來讓(責(zé)備),晉主憂憤成疾。” |
患得患失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
攻無不克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古來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將,求之于今,邈不可得。” |
反攻倒算 | 丁玲《在嚴(yán)寒的日子里》第四章:“哪里只是當(dāng)干部的才受壓迫,才怕地主反攻倒算,才要躲出去。” |
患難夫妻 | 唐·元稹《遣悲懷·二》:“情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
以防萬一 | 馮德英《迎春花》第14章:“他就又采取以防萬一的想法,心想,反正是自愿的事,何必去做?” |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春秋·齊·孫武《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敵國外患 | 《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
內(nèi)外夾攻 |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間內(nèi)外夾攻,方能取勝。” |
疾風(fēng)知勁草 | 《東觀漢記 王霸傳》:“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fēng)知盡草。” |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死于安樂也。” |
攻城掠地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4回:“李密諸將士,當(dāng)時攻城掠地,倚著金帛來得易,也用得易。” |
暗箭難防 | 《古今雜劇 劉千病打獨角牛》第二折:“孩兒也,一了說:明槍好躲,暗箭難防。我暗算他,搬將過來,則一拳打倒那廝,救你父親。” |
攻其不備 | 孫武《孫子 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痛心疾首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
甘心首疾 |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 語出《孫子 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腹心之患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后梁太祖乾化元年》:“云代與燕接境,彼若擾我城戍,動搖人情,吾千里出征,緩急難應(yīng),此亦腹心之患也。” |
倒懸之患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全琮傳》:“而士大夫方有倒懸之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