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漏卮的成語故事
拼音dǔ sāi lòu zhī
基本解釋卮:盛酒器。比喻堵塞漏洞。
出處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五章:“奏請設立紡織局,謀堵塞漏卮。”
暫未找到成語堵塞漏卮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堵塞漏卮)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上溢下漏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王制》:“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天是之謂上溢而下漏。” |
上漏下濕 | 先秦 莊周《莊子 讓王》:“上漏下濕,匡坐而弦。” |
下塞上聾 | 唐·韓愈《子產不毀鄉(xiāng)校頌》:“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 |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唐 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
不慚屋漏 | 隋·江總《讓尚書仆射表》:“門驚如市,不慚屋漏;心抱如水,無欺暗室。” |
不愧屋漏 | 《詩經 大雅 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毛傳:“西北隅謂之屋漏。” |
不欺室漏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3回:“自是大臣守正,不欺室漏。” |
不欺屋漏 | 《好逑傳》第八回:“臺兄乃不欺屋漏之君子,不勝愧悔。” |
兩耳塞豆 | |
兩豆塞耳 | 《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
傳神阿堵 | 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顧長康畫人,或數(shù)年不點目精(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善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
充天塞地 |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你看這個天地中間,甚么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么教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 |
千金之堤,潰于蟻漏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千金之堤,潰于蟻漏,有罅故也。” |
雙豆塞耳 | 《陰符經·注》:“雙豆塞耳,不聞雷霆;一椒驚舌,不能立言。” |
吞舟是漏 | 《南史·陳慶之傳》:“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
吞舟漏網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秦始皇》:“寬斯嚴,簡斯定,吞舟漏網,而不敢再觸梁笱者何也?” |
囊漏儲中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諺者,直語也……鄒魯公云‘囊漏儲中’,皆其類也。” |
囊漏貯中 | 漢·賈誼《新書·春秋》:“汝知小計而不知大計。周諺曰:‘囊漏貯中。’而獨弗聞歟?” |
圍追堵截 |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 |
垂頭塞耳 | 《后漢書·殤帝紀》:“刺史垂頭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
塞上江南 | 葉圣陶《壩上一天》:“我們這一回參觀訪問,常常聽見‘塞上江南’的說法,常常看見‘塞上江南’的字樣。” |
塞井夷灶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曰:‘塞井夷灶,陳于軍中,而疏行首。’” |
塞井焚舍 | 《南史·沈約傳》:“塞井焚舍,示無全志。率麾下數(shù)百人,犯其西北。” |
塞北江南 | 唐·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詩:“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
塞狗洞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5回:“我有三萬銀子,我大八成的道臺都可捐得了。我為什么拿錢塞狗洞!” |
塞翁之馬 |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夢,如此收場;萬里故鄉(xiāng),罔知所適。若論禍福,塞翁之馬難知;語到死生,莊子之龜未卜。嘆浮生其若夢,為歡幾何?撫結局以如斯,前塵已矣。” |
塞翁失馬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