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足適履的成語故事
拼音xuē zú shì lǚ
基本解釋因為鞋小腳大;就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遷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適:適應;履:鞋。
出處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林訓》:“骨肉相愛,讒賊間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暫未找到成語削足適履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削足適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夔已足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9回:“這件事本來是我錯在前頭,此刻悔也來不及了。古人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
一手一足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后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 |
七足八手 | 沙汀《替身》:“這時候,那個可憐的鹽客,已經在七足八手下打扮好了。” |
三分鼎足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
三千珠履 | 西漢·司馬遷《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
三足鼎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晉書 王湛傳》:“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不一而足 | 《公羊傳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
不壹而足 | 《漢書·陳湯傳》:“御使大夫財禹、博士匡衡以為《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單于鄉化未醇,所在絕遠,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顏師古注:“言節制之,不皆稱其所求也。” |
不衫不履 | 前蜀 杜光庭《虬髯客傳》:“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
不足與謀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
不足為憑 | 宋 劉安世《盡言集 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開具乃委曲茍免之詞,不足為憑。” |
不足為外人道 | 晉 陶潛《桃花源記》:“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不足為奇 | 宋 畢仲游《祭范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則公不足為奇。” |
不足為怪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2回:“主帥差矣!輸贏勝敗,兵家常事,不足為怪。” |
不足為意 | 明 張居正《答鄭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 |
不足為據 | 魯迅《且介亭雜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不足為法 | 清 趙翼《甌北詩話 李青蓮詩》:“騷人斯起,然詞多哀怨,已非正聲;至楊、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綺麗,不足為法。” |
不足為慮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衛臻傳》:“且合肥城固,不足為慮。” |
不足為訓 | 明 胡應麟《詩藪》:“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 |
不足為道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卷:“此女棋本下劣,枉得其名,不足為道。” |
不足之處 | 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總的來說是好的,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
不足介意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落水蘭亭》:“大風覆舟,行李皆淹溺無余,彝齋立淺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蘭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
不足回旋 | |
不足掛齒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叔孫通傳》:“此皆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
不足輕重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
不足齒數 | 魯迅《墳 未有天才之前》:“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