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顧右視的成語故事
拼音zuǒ gù yòu shì
基本解釋左邊看看,右邊看看。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左顧右視,蕩蕩漭漭。”
暫未找到成語左顧右視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左顧右視)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暝不視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有斷脰絕腹,一暝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 |
一瞑不視 | 《戰國策·楚策一》:“有斷頭絕腹,一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一顧之榮 | |
一顧傾人 | 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一顧傾城 | 《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一顧千金 | 三國·魏·曹植《失題(有美一人)》詩:“一顧千金重,何必珠玉錢?” |
三顧茅廬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三顧草廬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7回回目:“劉玄德三顧草廬。” |
不值一顧 | 明 方孝儒《送龔彥佐序》:“夫祿之以天下而系馬千駟,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顧視焉。” |
不可輕視 | 鄧小平《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這些發展的政治意義是絲毫不可輕視的。” |
不堪視聽 | 嚴復《論中國之阻力與離心力》:“其菲薄揶揄,不堪視聽。” |
不屑一顧 |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龔彥佐序》:“夫祿之以天下而系馬千駟,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顧視焉。” |
不左右袒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珊瑚》:“二成又懦,不敢為左右袒。” |
不管不顧 | |
不顧一切 | 葉圣陶《孤獨》:“既然見到一點兒光,便不得不不顧一切地逃開。” |
不顧前后 | 《紅樓夢》一二○回:“不是說句不顧前后的話:當初東府里太爺,倒是修煉了十幾年,也沒有成仙。這佛是更難成。” |
不顧大局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6回:“似此不顧大局,自便私圖,若非欽派親信大員,前往各省詳細稽查,認真清理,將來財政竭蹶,根本動搖,其弊當不可勝言……” |
不顧死活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63回:“這呆子不顧死活,闖上宮殿,一路鈀,筑破門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類,盡皆打碎。” |
東走西顧 | 《古詩源》卷三:“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
臨危不顧 | 《三國志 魏志 陳留王傳》:“和、琇、撫皆抗不撓,拒會兇言,臨危不顧。” |
臨難不顧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齊王房傳》:“揚六軍之大勢,安城守之懼心,臨難而不顧,畢志傳命。” |
義不反顧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
義無反顧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 |
井中視星 | 《尸子·廣釋》:“因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 |
人己一視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此正無意于我,人己一視之道,實賢人君子之盛德。” |
仁同一視 | 《元典章·詔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詔》:“於戲!慶衍無疆,既正名于國,本仁同一視,尚均福于黎元。” |
以正視聽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軍進行幾場影響較大的戰斗,為輿論宣傳提供依據,以正視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