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萁的成語故事
拼音zhǔ dòu rán qí
基本解釋用豆秸煮豆子;原比喻弟兄間互相殘害。今比喻自家人鬧不團結;自相傷害。燃:燒;萁:豆秸。
出處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暫未找到成語煮豆燃萁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煮豆燃萁)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死灰復燃 | 宋 陳亮《謝曾察院啟》:“劫火不燼,玉固如斯;死灰復燃,物有待爾。” |
豆萁燃豆 | 三國 魏 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小蔥拌豆腐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16回:“我兩個一塊兒工作這么些年,真是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
燃眉之急 | 《文獻通考 市糴二》:“元祐初,溫公入相,諸賢并進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 |
生米煮成熟飯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0回:“等到生米煮成熟飯,他老人家也賴不到那里去了。” |
膽小如豆 | 《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們中國的官員,膽小如豆,莫說見著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驚得發慌,就是見了一個沒辮子的光棍,手里提著一根趕狗棒,也要害怕起來。” |
簞食豆羹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
瓜區豆分 | 清 王韜《地球圖跋》:“各國疆域,瓜區豆分,界畫犁然。” |
兩豆塞耳 | 《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
目光如豆 | 孫中山《行易知難》第六章:“不圖彼國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國之強,尤畏民黨得志而礙其蠶食之謀。” |
瓜剖豆分 | 南朝 宋 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 |
觴酒豆肉 | 西漢·戴圣《禮記·坊記》:“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次。” |
豆蔻年華 | 唐 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
紅豆相思 | 唐 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
豆分瓜剖 |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 |
駑馬戀棧豆 | 晉 干寶《魏書》:“范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
燃萁煮豆 | 宋 劉克莊《寄題建陽宋景高友于堂》詩:“宛如釀棗分梨日,堪愧人燃萁煮豆。” |
燃萁煎豆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三:“生死由來一樣情,燃萁煎豆并根生。” |
眼光如豆 |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一卷:“昔人謂東坡詞非正聲,此特拘于音調言之,而不究本原所在;眼光如豆,不足與之辯也。” |
煮鶴焚琴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殺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暉,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 |
余燼復燃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五回:“復從火后創出奇論,幾使余燼復燃,燒天灼地。”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五回:“古人有篇偈子說得好,道是朝看釋迦經,莫念華嚴咒。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雙豆塞耳 | 《陰符經·注》:“雙豆塞耳,不聞雷霆;一椒驚舌,不能立言。” |
冷灰爆豆 | 宋·黃庭堅《翠巖真禪師語錄序》:“各夢同床,不妨殊調;冷灰爆豆,聊為解嘲云耳。” |
煎豆摘瓜 | 三國 魏 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唐 李賢《黃臺瓜辭》:“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
燃糠自照 | 《南史·顧歡傳》:“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于舍壁后倚聽,無遺忘者。夕則燃松節讀書,或燃糠自照。” |
燃膏繼晷 | 《宣和書譜·草書·沈約》:“沈約,吳興武康人也,官至尚書令。少家貧,一意書史,燃膏繼晷,晝夜不倦。” |
一燈如豆 | 清·沈復《浮生六記》第一卷:“一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