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盔棄甲的成語故事
拼音diū kuī qì jiǎ
基本解釋盔:作戰(zhàn)時用的金屬防護帽;甲:作戰(zhàn)時穿的金屬防護衣。為了逃命;把盔和甲都丟掉了。形容打敗仗時逃命的狼狽情形。
出處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辦公室里被各種意外情況搞得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的樣子。”
暫未找到成語丟盔棄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丟盔棄甲)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自暴自棄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td> |
偶語棄市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jì)》:“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td> |
黃鐘毀棄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td>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 戰(zhàn)國·楚·屈原《楚辭·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解甲歸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td> |
解甲休兵 |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td> |
棄重取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2回:“中原乃海內(nèi)之地,兩都皆大漢創(chuàng)業(yè)之方,陛下不取而但爭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td> |
倒戈卸甲 | 《續(xù)傳燈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么倒戈卸甲?” |
解兵釋甲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yè)?!?/td> |
棄子逐妻 | 唐·韓愈《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上恩雖宏,下困猶甚,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td> |
身懷六甲 | 《隋書·經(jīng)籍志三》載有《六甲貫胎書》 |
棄甲曳兵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絕仁棄義 | 《老子》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德?!?/td> |
始亂終棄 | 唐 元稹《鶯鶯傳》:“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td> |
棄暗投明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公何不棄暗投明,共成大業(yè)?” |
棄書捐劍 | 《史記·項羽本紀(jì)》:“項籍少時,學(xué)書不成,去學(xué)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xué),學(xué)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td> |
甲乙丙丁 | 林語堂《中國文化之精神》:“事理本是連續(xù)的、整個的,一經(jīng)邏輯家之分析,乃成斷片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td> |
棄惡從善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愿意和韓勁合作,使吳迪棄惡從善?!?/td> |
黃鐘毀棄,瓦缶雷鳴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鼠輩鴟張其若是哉!黃鐘毀棄,瓦缶雷鳴。蠢茲幺幺,毒害乃爾。” |
解衣卸甲 | 明·無名氏《杏林莊》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順天朝,班中封位爵。” |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甲第星羅 | 宋·楊侃《皇畿賦》:“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td> |
棄俗出家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今有這個表弟姓魯,是關(guān)西軍漢出身,因見塵世艱辛,情愿棄俗出家。” |
枕戈坐甲 | 唐·令狐德棻等《周書·文帝紀(jì)上》:“如其首鼠兩端,不時奉詔,專戮違旨,國有常刑,枕戈坐甲,指日相見?!?/td> |
棄惡從德 | 唐·韓愈《劉統(tǒng)軍碑》:“棄惡從德,乃與蔡通涂其榛棘?!?/td> |
丟魂喪膽 | 張希平《雁翎隊》:“偽軍見我們登上船,嚇得丟魂喪膽?!?/td> |
灰不溜丟 | 張平《抉擇》:“那一團團灰不溜丟的東西,就是曾讓自己怎么也看不夠,怎么也丟不下的織機和車床嗎?” |
黃鍾毀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