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鹽博辯的成語故事
拼音mǐ yán bó biàn
基本解釋比喻議論廣博細雜。
出處《韓非子 說難》:“米鹽博辯 ,則以為多而交之。”
暫未找到成語米鹽博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米鹽博辯)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博通經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融傳》:“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于南山,不應聘,名重關西,融從其游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
博學多聞 | 《文子 精誠》:“雖博學多聞,不免于亂。” |
旁征博引 | 清 王韜《淞隱漫錄》:“生數典已窮,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計女多于生凡十四則。” |
地大物博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別省可比。” |
博采眾長 | 北齊 魏收《魏書 劉芳傳》:“考括墳籍,博采群議。” |
私鹽私醋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2回:“我在那邊睡也非為別的,因越了不過李大姐情,一兩夜不在那邊歇了,他守靈兒,誰和他有私鹽私醋?” |
無可爭辯 |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十六:“太社不立于京都,當安所立。尤無可置辯矣。” |
魚米之鄉 | 唐 王脧《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諂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說其魚米之鄉,陳其畜牧之地。” |
薪桂米金 | 宋·蘇軾《次韻鄭介夫》詩:“一落泥途跡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 |
博學多識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卻不在博學多識,而在一以貫之。”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
博覽群書 | 《周書 庾信傳》:“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 |
雄辯高談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卻說安老爺的話,一層逼進一層,引得鄧九公雄辯高談,真情畢露。” |
辯才無礙 | 《大乘起信論》:“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 |
博古通今 | 《晉書 石崇傳》:“君侯博古通今,察遠照邇,愿加三思。” |
通今博古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 |
生米煮成熟飯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0回:“等到生米煮成熟飯,他老人家也賴不到那里去了。” |
博聞強記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八卷:“人眾兵強而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而守之以淺者不隘。” |
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是我們養他的不是了!” |
博聞強識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博識多通 | |
斗米尺布 | 明 袁宏道《碧暉上人修凈室引》:“其一余不知名,亦不識面貌,每日以沉湎為工課。凡所得斗米尺布,盡以沽酒。” |
余錢剩米 |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第一部分是有余錢剩米的,即用其體力或腦力勞動所得,除自給外,每年有余剩。” |
博大精深 | 明 姜世昌《逸周書》:“迄今讀之,若揭日月而行千載,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學者所及。” |
博聞強志 | 先秦 荀況《荀子 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 |
博學多才 | 《晉書 郤詵傳》:“詵博學多才,瑰偉倜黨,不拘細行,州郡禮命并不應。” |
不辯菽麥 | 晉 葛洪《抱樸子 窮達》:“庸俗之夫,暗于別物,不分朱紫,不辯菽麥。” |
米珠薪桂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三》:“楚國之糧貴于玉,薪貴于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