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俱下的成語故事
拼音ní shā jù xià
基本解釋俱:都、一起。泥土和沙石跟著水一起流了下來。比喻好壞不同的人或事物混雜在一起;一同顯現(xiàn)出來。
出處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一卷:“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p>
暫未找到成語泥沙俱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泥沙俱下)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丸泥封函谷關(guān)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隗囂傳》:“元請(qǐng)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guān),此萬世一時(shí)也。”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圣人能行之?!?/td> |
一匡天下 | 《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祍矣?!?/td> |
一葉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說山訓(xùn)》:“見一葉落而知?dú)q之將暮?!彼?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td> |
一唱雄雞天下白 | 唐·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dāng)拿云,誰念幽寒坐鳴呃。” |
一應(yīng)俱全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那案子上調(diào)和作料,一應(yīng)俱全。” |
一片散沙 |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一講:“但是中國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tuán)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jié)合成一個(gè)中國,實(shí)在是一片散沙?!?/td> |
一盤散沙 | 清 梁啟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論》:“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誚者,則以無合群之德故也?!?/td> |
一統(tǒng)天下 | 《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td> |
一鼓而下 | 明·沈采《千金記·定謀》:“昨日令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逕截趙魏,掩其不備,一鼓而下?!?/td> |
一齊天下 | 漢·荀悅《漢紀(jì)·武帝紀(jì)》:“今陛下臨制海內(nèi),一齊天下,口雖未言,聲疾雷電,令雖未發(fā),行化如神。” |
七上八下 | 宋 宗杲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shí),切莫退志?!?/td> |
七行俱下 | 《南史·宋孝武帝紀(jì)》:“少機(jī)穎,神明爽發(fā),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美甚?!?/td> |
萬事俱休 | 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二折:“昨日春今日秋,過中年萬事俱休,空枉了堆金北斗?!?/td> |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td> |
萬念俱寂 | 王朔《浮出海面》:“腦子同時(shí)開著小差,胡思亂想,甚至萬念俱寂,視一切于無睹?!?/td> |
萬念俱灰 | 清 南亭亭長《中國現(xiàn)在記》第三回:“官場上的人情,最是勢利不過的。大家見撫臺(tái)不理,誰還來理我呢,想到這里,萬念俱灰?!?/td> |
萬籟俱寂 | 唐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萬賴此俱寂,但余鐘磬音?!?/td> |
萬籟俱靜 | 清·許奉恩《里乘》第三卷:“漏二下,行蹤已絕,萬籟俱靜。” |
萬賴俱寂 | 唐朝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萬賴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
三下五除二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6回:“偶然在家閑一刻,便見他姊妹兩個(gè)‘三下五除二’的不離手,‘五畝七分半’的不離口。”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上上下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今夜又該我們兩個(gè)捕獵,和十?dāng)?shù)個(gè)鄉(xiāng)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窩弓藥箭等他?!?/td> |
上下一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與之遠(yuǎn)舉極戰(zhàn),則不可。” |
上下為難 | |
上下交困 | 《清史稿 食貨志一》:“以中國所有財(cái)產(chǎn)抵借外債,積數(shù)十年不能清償。攤派加捐,上下交困。” |
上下其手 | 唐 周矩《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微諷動(dòng)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td> |
上下同心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自成雖然新遭大敗,但此人百折不撓,銳意進(jìn)取,加之重要將領(lǐng)均在,上下同心,親密無向,又善于整飭軍紀(jì),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難?!?/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