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暮景的成語故事
拼音sāng yú mù jǐng
基本解釋夕陽的余輝照在桑榆樹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時光。
出處元 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一折:“教子讀書志未酬,桑榆暮景且淹留。”
暫未找到成語桑榆暮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桑榆暮景)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飽經(jīng)滄桑 | 王蒙《輪下》:“而你是一個四十六歲的男人,飽經(jīng)滄桑,眼角皺紋細(xì)密如網(wǎng)。” |
朝思暮想 | 宋 柳永《傾杯樂》詞:“朝思暮想,自家空恁添情瘦。” |
暮史朝經(jīng)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折:“小圣在生之日,螢窗雪案,暮史朝經(jīng)。” |
薄暮冥冥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
美人遲暮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
顧景慚形 | 三國·魏·曹植《封二子為公謝恩章》:“天時運(yùn)幸,得生貴門。遇以親戚,少荷光寵。竊位列侯,榮曜當(dāng)世。顧景慚形,流汗反側(cè)。”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詩經(jīng)·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朝升暮合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8卷:“若有得一兩二兩贏余,便也留著些做個根本,而今只好繃繃拽拽,朝升暮合過去,那得贏余。” |
朝西暮東 | 明·無名氏《四賢記·社會》:“朝西暮東,齊、梁、燕、宋,生涯不同。” |
觸景生情 | 清 趙翼《毆北詩話 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
暮氣沉沉 |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四節(jié):“久已有志于改革的王安石,受命執(zhí)政,生氣勃勃,但朝廷卻是暮氣沉沉。” |
指桑罵槐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他每日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 |
朝三暮四 | 莊周《莊子 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
滄海桑田 | 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
途窮日暮 | 清黃遵憲《群公》詩:“途窮日暮更何求,白首同拼一死休。” |
朝朝暮暮 | 戰(zhàn)國·楚·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
朝經(jīng)暮史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折:“敢則是朝經(jīng)暮史他可便廣覽群書,多知故事。” |
云合景從 | 漢 賈誼《過秦論》: “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
春和景明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
春樹暮云 | 唐 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xì)論文?” |
朝秦暮楚 | 明 畢魏《竹葉舟》:“因見貴戚王愷,富堪敵國,比太仆更覺奢華,為此我心未免朝秦暮楚。” |
見景生情 | 元 宮天挺《七里灘》第四折:“俺那里水似藍(lán)山如黛,不由我見景生情,睹物傷懷。” |
朝四暮三 | 梁啟超《余之幣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調(diào)停之說進(jìn)者,吾見其朝四暮三,無關(guān)宏旨。” |
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0卷:“忽朝一日,發(fā)出句說話來,教‘張公吃酒李公醉’,‘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 |
榆木疙瘩 | 葛洛《衛(wèi)生組長》:“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腦袋,像榆木疙瘩一樣,三斧子五斧子劈不開。” |
桑弧蒿矢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儒林傳·劉昆》:“每春秋饗射,常備列典儀,以素木瓠葉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 |
殺風(fēng)景 | 宋 晏殊《煮茶》詩:“未向人間殺風(fēng)景,更持醪醑醉花前。” |
旦暮入地 | 東漢·班固《漢書·龔勝傳》:“吾受漢家厚恩,無以報,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誼豈以一身事二姓,下見故主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