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柔寡斷的成語故事
拼音rén róu guǎ duàn
基本解釋謂柔弱而缺乏主見。
出處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則仁柔寡斷之主,漢獻(xiàn)、唐昭之儔耳!”
暫未找到成語仁柔寡斷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仁柔寡斷)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刀兩斷 | 唐 寒山《詩三百三首》:“男兒大丈夫,一刀兩斷截;人面禽獸心,造作何時(shí)歇!” |
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龍門遠(yuǎn)禪師法嗣》:“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一筆勾斷 | 宋·陳亮《與吳益恭書》:“此事今已一筆勾斷云云。”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yuǎn)。” |
七斷八續(xù) | 《秦并六國平話》卷中:“應(yīng)榮圣刀頭引舉三軍喊殺,秦兵敗走,東砍西伐,七斷八續(xù)。” |
不仁不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大學(xué)三》:“害人與穿窬,因?yàn)椴蝗什涣x。” |
不斷如帶 | 《新唐書 韓愈傳贊》:“自晉汔隋,老佛顯行,圣道不斷如帶。” |
臨機(jī)立斷 | 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jīng)略事疏》:“訪得淮揚(yáng)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英敏多謀,臨機(jī)立斷,運(yùn)籌足以破鬼夷之算,賈勇足以汗懦將之顏。” |
臨機(jī)能斷 | 《北史·樊子蓋傳論》:“子蓋雅有干局,質(zhì)性方嚴(yán),見義而勇,臨機(jī)能斷,保全邦邑,勤亦懋哉!” |
臨機(jī)輒斷 | 《新唐書·杜如晦傳》:“如晦少英爽,喜書,以風(fēng)流自命,內(nèi)負(fù)大節(jié),臨機(jī)輒斷。” |
為仁不富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
為富不仁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
主觀臆斷 | |
義斷恩絕 | 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guān)山,獨(dú)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
義漿仁粟 | 清 馮桂芬《上海果育堂記》:“易纏頭之金,義漿仁粟不匱矣;輟秉燭之晷,讀書治生有余矣。” |
九回腸斷 | 漢·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忘。” |
買賣不成仁義在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嫌人家來做買賣,買賣不成仁義在,打倒人家干嗎?” |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 《周易 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親仁善鄰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 |
仁義之兵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zhàn),破袁紹百萬之眾。” |
仁義之師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吊民伐罪,四海引領(lǐng)而望,孰不歸心?” |
仁義君子 | 《晉書·刑法志》:“戮過其罪,死不可生,縱虐于此,歲以巨計(jì),此乃仁義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于政乎?” |
仁義道德 |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
仁人義士 | 明·方孝孺《云敝贊》:“古之仁人義士,視刀鋸如飲食。” |
仁人君子 | 《晉書 刑法志》:“刑之則止,而加之?dāng)芈荆具^其罪,死不可生,縱虐于此,歲以巨計(jì),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政乎?” |
仁人志士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樂山也。” |
仁同一視 | 《元典章·詔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詔》:“於戲!慶衍無疆,既正名于國,本仁同一視,尚均福于黎元。” |
仁心仁術(shù) | 《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