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瞋息怒的成語故事
拼音tíng chēn xī nù
基本解釋停止發(fā)怒和生氣。多用作勸說,停息惱怒之辭。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停瞋息怒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停瞋息怒)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息萬變 | 宋·胡宏《題上封寺》:“風(fēng)云萬變一瞬息,紅塵奔走真徒勞。” |
一息奄奄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七回:“紫鵑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勸不過來,惟有守著流淚。” |
一息尚存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yuǎn)矣。” |
不遑寧息 | 《三國志 吳書 韋曜傳》:“故勉精歷操,晨興夜寐不遑寧息,經(jīng)之以歲月,累之以日力。” |
與時(shí)消息 | 《周易 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shí)消息。”《后漢書 孔融傳》:“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繩之以古行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shí)消息者也。” |
與民休息 | 東漢·班固《漢書·昭帝紀(jì)》:“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shí)務(wù)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
東怒西怨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省事》:“厲色揚(yáng)聲,東怒西怨。” |
東怨西怒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省事》:“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yáng)聲,東怨西怒;或有協(xié)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shí)人視聽,求見發(fā)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東窗消息 | 明·無名氏《精忠計(jì)·東窗》:“心事難憑枉致疑,夫人其實(shí)好心機(jī),憑此黃柑無后患,東窗消息少人知。” |
買牛息戈 | 明·何景明《雁門太守行》:“太守下牛,買牛息戈。” |
人亡政息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人怨天怒 | 《后漢書 袁紹傳》:“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一夫奮臂,舉州同聲。” |
人怨神怒 | 《晉書 孔愉傳》:“天罰既集,罪人斯殞,王旅未加,自相魚肉。豈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災(zāi)!” |
仆旗息鼓 | 《新唐書·南蠻傳》:“會蠻踵來,還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
仰人鼻息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紹傳》:“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猶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
仰息他人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嬰寧》:“轉(zhuǎn)思三十里非遙,何必仰息他人。” |
仰承鼻息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49回:“回省之后,不特通省印委人員仰承鼻息,就是撫臺……有時(shí)還讓他三分。” |
休養(yǎng)生息 | 唐 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yǎng)生息,至于玄宗,受報(bào)收功。” |
眾怒如水火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三年》:“眾怒如水火焉,不可為謀。” |
眾怒難任 | 唐 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眾怒難任,蓄怨終泄。” |
眾怒難犯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
保境息民 | 《周書 劉雄傳》:“先是,國家與齊通好,約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jǐn)_。” |
偃兵息甲 | 后魏·高允《征士歌》:“于是偃兵息甲,修立文學(xué)。” |
偃旗息鼓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
偃武息戈 | 《后漢書·公孫述傳》:“囂(隗囂)不及此時(shí)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尊章句,賓友處士,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fù)出也。” |
偃甲息兵 | |
停云落月 | 晉 陶潛《停云詩序》:“停云,思親友也。”唐 杜甫《夢李白》詩:“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