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崩樂壞的成語故事
拼音lǐ bēng yuè huài
基本解釋指封建禮教的規(guī)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出處清 章炳麟《與簡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狡有作,自己制則,而事不稽古。”
暫未找到成語禮崩樂壞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禮崩樂壞)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向隅,滿坐不樂 | 漢 劉向《說苑 貴德》:“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dú)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
一肚子壞水 |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壞水兒,吃人不吐骨頭,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只能拉攏,不能得罪。” |
三茶六禮 | 我國舊時習(xí)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jù)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
不亦樂乎 | 先秦 孔子《論語 學(xué)而》:“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
不好不壞 | |
不改其樂 |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 |
與民偕樂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故堯舜與民偕樂,以仁德化天下。” |
與民同樂 | 《孟子·梁惠王下·莊暴見孟子》:“今王四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
為善最樂 | 《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 |
舉酒作樂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朱然傳》:“然既獻(xiàn)捷,群臣上賀,權(quán)乃舉酒作樂。” |
樂不可支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張堪傳》:“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公為政,樂不可支。” |
樂不可極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
樂不可言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大招》:“魂兮歸徠!樂不可言只。” |
樂不思蜀 | 晉 習(xí)鑿齒《漢晉春秋》:“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
樂不極盤 | 東漢 班固《東都賦》:“樂不極盤,殺不盡物。” |
樂業(yè)安居 |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見如今四海無虞,八方黎庶皆豐富,樂業(yè)安居。” |
樂樂醄醄 | 明·無名氏《浣花溪》第四折:“錫天廚美酒嘉肴,眾位公卿樂樂醄醄。” |
樂樂陶陶 | 明·朱有燉《十長生》第二折:“似這雪,農(nóng)夫每喜年豐樂樂陶陶,爭如俺,神仙每玩瑤華散袒逍遙。” |
樂事勸功 | 西漢·戴圣《禮記·王制》:“無曠土,無游民,食節(jié)事時,民咸安其居,樂事勸功。” |
樂于助人 | 司馬文森《風(fēng)雨桐江》第一章:“她見他為人忠厚,樂于助人,也信任他,處處請教。” |
樂以忘憂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
樂善不倦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 |
樂善好義 | 宋·曾鞏《與杜相公書》:“伏以閣下樸厚清明,讜直之行,樂善好義,遠(yuǎn)大之心,施于朝廷,而博見于天下。” |
樂善好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樂書論》:“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
樂嗟苦咄 | 《鹖冠子·博選》:“憑幾據(jù)杖指麾而使則廝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 |
樂在其中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
樂天任命 | 鄭振鐸《止水的下層》:“像這樣樂天任命的民族,我們將如之何呢?” |
樂天安命 | 巴金《春》:“連她這個樂天安命的年輕姑娘現(xiàn)在也說出這樣的話來,這倒是覺新料想不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