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繼繩繩的成語故事
拼音jì jì mǐn mǐn
基本解釋指前后相承,延續(xù)不斷。同“繼繼承承”。
出處明 宋濂《吳公墓碣銘》:“自時厥后,繼繼繩繩,予知未有艾也。”
暫未找到成語繼繼繩繩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繼繼繩繩)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度己以繩 | 《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后繼有人 | 艾蕪《鞍鋼呵,我回來了》:“這是后繼有人,令人喜悅不止。” |
繩之以法 | 漢 馮衍《上疏自陳》:“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繩之以法則為罪,施之以德則為功。” |
繩鋸木斷 | 宋 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子繼父業(yè)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使子繼父業(yè),弟承家祀,有何不可?” |
前仆后繼 | 唐 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仆,前仆后踣。” |
前赴后繼 | 艾青《光的贊歌》:“光榮屬于奮不顧身的人,光榮屬于前赴后繼的人。”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頗有點(diǎn)‘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神氣。” |
繼古開今 | 魯迅《書信集 致鄭振鐸》:“先生如離開北平,亦大可惜,因北平究為文化舊都,繼古開今之事,尚大有可為者在也。” |
夜以繼日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
繼往開來 | 明 王守仁《傳習(xí)錄》上卷:“文公精神氣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繼往開來,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 |
繩厥祖武 | 《詩經(jīng) 大雅 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
法脈準(zhǔn)繩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授曲》:“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zhǔn)繩載之于書者。” |
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繩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3回:“真真‘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繩’光景。” |
日以繼夜 | 《國語 吳語》:“孤日夜相繼,匍匐就君。” |
木直中繩 | 戰(zhàn)國·趙·荀況《勸學(xué)》:“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
絕長繼短 | 《墨子 非命上》:“古者湯封于毫,絕長繼短。” |
連日繼夜 | 《后漢書·班固傳下》:“及肅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數(shù)入讀書禁中,或連日繼夜。” |
甕牖繩樞 | 漢 賈誼《過秦論》上:“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
首尾相繼 | 《魏書·侯淵傳》:“時青州城人饋糧者首尾相繼。” |
繩趨尺步 | 《宋史 道學(xué)傳三 朱熹》:“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 |
繼踵而至 | 《晉書·段灼傳》:“由是四方雄俊繼踵而至,故能世為強(qiáng)國,吞滅諸侯,奄有天下。” |
赤繩系足 | 唐 李復(fù)言《續(xù)玄怪錄》:“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xiāng),此繩一系,終不可逭。’” |
規(guī)矩繩墨 | 《管子 七臣七主》:“法律政令者,吏民規(guī)矩繩墨。” |
繼志述事 | 《宣和書譜》第一卷:“一旦用王浚,唾手可行,故天下始一于晉。夫可謂繼志述事之主。” |
難以為繼 | 《禮記·檀弓上》:“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也。’” |
難乎為繼 | 清 王夫之《讀通鑒論 漢元帝三》:“趙充國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余年而羌人復(fù)反,吾故曰:難乎為繼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