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魂顛倒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én hún diān dǎo
基本解釋神魂:精神。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tài)。形容對某人或某事著了迷;以致心神不定;失去常態(tài)。
出處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神魂顛倒,連家里也不思想?!?/p>
暫未找到成語神魂顛倒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神魂顛倒)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一文錢難倒英雄漢’?!?/td> |
一筆抹倒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何次人家為我父母立塋安葬,蓋祠奉祀,是何等恩情,豈可一筆抹倒。” |
一見傾倒 | 清·西岷山樵《<野叟曝言>序》:“先祖五世以官事過禾中,邂逅水次,一見傾倒?!?/td> |
一路神祇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5回:“因指著應(yīng)伯爵、謝希大說道:‘這兩個天殺的,和他都是一路神祇?!?/td> |
七倒八歪 | |
七病八倒 | |
七老八倒 |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一出:“到得那七老八倒,腰駝背曲時候,富的也死,貧的也死。” |
七顛八倒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51卷:“只當(dāng)商之季,七顛八倒,上下崩頹?!?/td> |
三魂七魄 | 《抱樸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td> |
三魂出竅 | |
下筆如有神 |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下筆如神 | 《舊唐書 陸贄傳》:“其于議論應(yīng)對,明練理體,敷陳剖判,下筆如神,當(dāng)時名流,無不推挹?!?/td> |
下筆有神 | 唐·王勃《綿州北亭公宴序》:“五際飛文,想群眾之不讓;一言留贈,知下筆之有神。” |
不倒翁 | 錢鐘書《圍城》:“可是失望、遭欺騙的情欲,被損傷的驕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豎起來,反而搖擺得利害?!?/td> |
不知起倒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五回:“你可知他一面在這里服藥,一面在那邊戕伐,碰了個不知起倒的醫(yī)生還給他服點燥烈之品,正是‘潑油救火’,恐怕他死得不快罷了?!?/td> |
不知顛倒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九回:不想這些帶來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顛倒。天色又看看晚了?!?/td> |
不識起倒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2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你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
不露神色 | 老舍《老張的哲學(xué)》:“南飛生不露神色,只是兩手微顫,龍樹古坦然的和別的會員說閑話,像沒有看見選舉結(jié)果似的。” |
東倒西歪 | 元 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他兩個把盞兒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東倒西歪。” |
東扶西倒 | 宋 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td> |
東橫西倒 | 劉復(fù)《曉》詩:“回看車中,大家東橫西倒,鼾聲呼呼?!?/td> |
東歪西倒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39回:“日暮挑燈閑徙倚,郎不歸來留戀誰家里?及至歸來沉醉矣,東歪西倒扶難起?!?/td> |
東翻西倒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回:“因先入廚房,搜尋食物,那知這廟中,竟無隔宿之糧,東翻西倒,只有一個腌菜壇?!?/td> |
東跑西顛 | 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第一部十四:“他和他的那個組,打地,評等級,品好賴,劈青苗,東跑西顛,整整地忙了五天?!?/td> |
東踅西倒 | 明·馮惟敏《新水令·庚午春試筆》套曲:“看俺這曲脊是腰,手顫頭搖,言語刁騷,衣履鏖糟,行動處東踅西倒,一步低一步高?!?/td> |
東風(fēng)壓倒西風(fēng) | 清 曹雪琴《紅樓夢》第82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fēng)壓了西風(fēng),就是西風(fēng)壓了東風(fēng)?!?/td> |
丟魂丟魄 |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九回:“有一個狼撲上來,爪子搭在了他的身上,正嚇得他丟魂丟魄的時候,山上過來一群鋤地的,才把狼趕走?!?/td> |
丟魂喪膽 | 張希平《雁翎隊》:“偽軍見我們登上船,嚇得丟魂喪膽?!?/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