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漆阿膠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è qī ē jiāo
基本解釋歙縣的漆,東阿的膠,即指膠漆。比喻情意相投。
出處《剪燈余話 田洙遇薛源聯句記》:“歙漆阿膠忽紛解,清塵濁水何由逢?”
暫未找到成語歙漆阿膠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歙漆阿膠)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阿諛奉承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 |
剛正不阿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一員官》:“濟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 |
阿世取容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至叔孫通,則正以曲學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儀,知典禮也。” |
吳下阿蒙 | 晉 虞溥《江表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
法不阿貴 | 韓非《韓非子 有度》:“法不阿貴,強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
阿時趨俗 | 惲代英《再復畢幾庵書》:“故辦雜志者,當研究社會心理(然此決非阿時趨俗,只以順其勢而利導之耳)。” |
阿嬌金屋 | 語出舊題漢 班固《漢武故事》:漢武帝幼時曾對姑母長公主說:“若得阿嬌(姑母之女)作婦,當以金屋貯之。” |
倒持泰阿 | 東漢 班固《漢書 梅福傳》:“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
剛直不阿 | 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鯉海龍王報德》:“并一生宦跡,剛直不阿之志,具表奏聞。” |
阿貓阿狗 | 魯迅《我的第一個師父》:“這和名孩子為阿貓阿狗,完全是一樣的意思:容易養大。” |
阿諛逢迎 | 宋 程頤《周易程氏傳》:“以臣于君言之:褐其忠誠,致其才力,乃顯其比君之道也,用之與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諛奉迎,求其比己也。” |
阿諛諂媚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九卷:“只是這幫阿諛諂媚的,要博相國歡喜,自然重價購買。” |
阿黨相為 | 東漢 班固《漢書 諸葛豐傳》:“今以四海之大,曾無伏節死誼之臣,率盡茍合取容,阿黨相為,念私門之利,忘國家之政。” |
阿鼻地獄 | 語出《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下至阿鼻地獄。” |
阿彌陀佛 | 元 張國賓《合汗衫》第四折:“張壽友曰:\'阿彌陀佛,這個是誰?\'卜兒云:\'這便是媳婦兒。\'” |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笑話,細細想去,卻很有意味。” |
阿世盜名 | 清 梁啟超《新民說》第18節:“才智之士,既得此以為阿世盜名之一秘鑰,于是名節閑檢,蕩然無所復顧。” |
如膠似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那張三和這婆惜,如膠似漆,夜去明來,街坊上的人也都知了。” |
漆黑一團 | 魯迅《書信集 致姚克》:“青年又少有精通外國文者,有話難開口,弄得漆黑一團。” |
阿其所好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
一團漆黑 | 陳登科《破壁記》:“這時候,突然狂風大作,一片烏云飛也似地撲來,把月亮吞沒了,山沖里頓時一團漆黑。” |
阿世媚俗 | 魯迅《墳 文化偏至論》:“如其《民政》一書,謂有人寶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見容于人群。” |
阿意取容 | 《南史 孝義傳下 陶季直》:“季直不能阿意取容,明帝頗忌之,出為輔國長史、北海太守。” |
凝脂點漆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面如凝脂,眼如點漆。” |
黑漆一團 | 巴金《談〈秋〉》:“但是作為讀者,我受不了那接連不斷的黑漆一團的結尾。” |
膠柱調瑟 | 《文子·五·道德》:“老子曰:‘執一世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猶膠柱調瑟。’” |
黑漆皮燈籠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闌駕上書》:“贓吏貪婪而不問,良民涂炭而罔知。閭閻失望,田里寒心,乃歌曰:九重丹詔頒恩至,萬兩黃金奉使回……又歌曰: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 |
龍泉太阿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28回:“眾夫散出,煥密啟其函,見其光芒射目,乃是寶劍二口,靶上刻有字號,名曰龍泉太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