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精圖治的成語故事
拼音lì jīng tú zhì
基本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出處宋·邵博《聞見后錄》第23卷:“熙寧中,王介甫初參大政,神考方厲精圖治。”
暫未找到成語厲精圖治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厲精圖治)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治一亂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 |
不此之圖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2回:“不此之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之地,國和民順,未可動搖。” |
不治之癥 | 魯迅《偽自由書 電的利弊》:“說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臟及心,已成不治之癥,即釋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
不治生產 |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
專精覃思 | 《三輔黃圖·閣》:“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北齊書·馮偉傳》:“后還鄉里,閉門不出將三十年,不問生產,不交賓客,專精覃思,無所不通。” |
業精于勤 | 唐 韓愈《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
嚴詞厲色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6回:“要送木蘭到營中去,反是木蘭嚴詞厲色催逼轉來。” |
舉要治繁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思無定契,理有恒存。” |
久安長治 | 東漢 賈誼《治安策》:“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
習無不精 | 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 |
人逢喜事精神爽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回:“人逢喜事精神爽,悶向心來瞌睡多。” |
以為后圖 | 《左傳·桓公六年》:“斗伯比言于楚子曰:‘……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 |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 漢·賈誼《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
以夷治夷 | 《明史 張祐傳》:“以夷治夷,可不煩兵而下。” |
體大思精 | 南朝 宋 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西漢·戴圣《禮記·大學》:“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修齊治平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
兵在精而不在多 | 《五代史平話 周史》:“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 |
兵精糧足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 |
養精畜銳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且待半年,養精畜銳,劉表、孫權可一鼓而下也。” |
養精蓄銳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4回:“且待半年,養精蓄銳,劉表,孫權可一鼓而下也。” |
兼功自厲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丹傳》:“每歲農時,輒載酒肴于田間,候勤者而勞之,其墮懶者恥不致丹,皆兼功自厲。” |
再接再厲 | 唐 韓愈《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
冗不見治 | 唐·韓愈《進學解》:“三年博士,冗不見治。” |
分而治之 | 清·俞樾《群經平議·周官二》“巫馬下士二人醫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是亦不自醫也。” |
別作良圖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愿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
別有企圖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13章:“他攔住她,心里已經別有企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