綢繆束薪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óu móu shù xīn
基本解釋綢繆:緊緊纏繞。緊緊地把柴草捆扎成捆兒。古代束薪比喻婚姻的結合。
出處《詩經 唐風 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暫未找到成語綢繆束薪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綢繆束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抽薪止沸 | 北齊 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td> |
薪貴于桂 |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難得無如鬼,王難見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td> |
束手無策 | 宋 王柏《魯齋集》:“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td> |
坐薪懸膽 | 《金史 術虎筠壽傳》:“中都食盡,遠棄廟社,陛下當坐薪懸膽之日,奈何以球鞠細物動搖民間。” |
止沸益薪 | 明·李贄《為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
薪盡火滅 | 《法華經·序品》:“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舍利,而起無量塔?!?/td> |
束身受命 | |
薪燼火傳 | 梁啟超《管子傳·自序》:“雖不能至,而或具體而微焉,或有其一體焉,則薪燼火傳,猶旦莫也,國于是乎有與立?!?/td> |
曲突移薪 | 清·李漁《玉搔頭·媲美》:“曲突移薪計未忠,焦頭爛額敢居功?!?/td> |
薪桂米金 | 宋·蘇軾《次韻鄭介夫》詩:“一落泥途跡愈深,尺薪如桂米如金?!?/td> |
無拘無束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4回:“出家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有甚公干?” |
曲突徙薪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td> |
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然糠照薪 | 《太平廣記》卷一七五引《李琪》:“明年,丁母憂,因流寓青、齊間,然糠照薪,俾夜作晝,覽書數千卷?!?/td> |
嘗膽臥薪 |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td> |
未雨綢繆 | 《詩經 豳風 鴟鸮》:“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
釜底抽薪 | 漢 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td> |
把薪助火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2回:“今求軍馬錢糧,切不可與。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td> |
杯水車薪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td> |
束之高閣 | 《晉書 庾翼傳》:“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后議其任耳?!?/td> |
臥薪嘗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
嘗膽眠薪 | 見“嘗膽臥薪”。 |
綢繆帷幄 | 《陳書 世祖紀》:“或宣哲協規,綢繆帷幄;或披荊汗馬。” |
束缊舉火 | 清·錢謙益《呂季臣詩序》:“國破家亡,年衰歲暮,束缊舉火,轢釜待炊,季臣意殊安之?!?/td> |
米珠薪桂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三》:“楚國之糧貴于玉,薪貴于桂。” |
束手旁觀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2回:“咱們不得束手旁觀,睜著眼叫他陷于不義?!?/td> |
束身就縛 | 《晉書·段灼傳》:“艾被詔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