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仁布德的成語故事
拼音shī rén bù dé
基本解釋指實行仁義,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楔子:“則俺這家豪富祖先積,他為甚施仁布德,也則要搏一個孝子和賢妻。”
暫未找到成語施仁布德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施仁布德)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德一心 | 《尚書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一心一德 | 《尚書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yuǎn)。” |
一飯之德 |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雎于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厄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
三從四德 | 元 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不學(xué)些三從四德,俺一家兒簇捧著為甚么來。” |
不仁不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大學(xué)三》:“害人與穿窬,因為不仁不義。” |
不以一眚掩大德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東施效顰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運(yùn)》:“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豐功懿德 | 《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誘呼鮮卑,侵?jǐn)_北方”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自先帝初興,愛暨陛下,榮淵累葉,豐功懿德,策名褒揚(yáng),辯著廊廟,勝衣舉履,誦詠明文,以為口實。” |
豐功碩德 | 元·王惲《淇州創(chuàng)建故周府君祠碑銘》:“其豐功碩德,具載墓碑,茲不復(fù)云。” |
豐功茂德 | 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江東以來,有國有家,豐功茂德,未有如斯之盛者。” |
為仁不富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
為富不仁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
為德不卒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公,小人也,為德不卒。” |
為德不終 | 葉圣陶《鄉(xiāng)里善人》:“唉,為德不終,我想起來非常之難過!” |
義漿仁粟 | 清 馮桂芬《上海果育堂記》:“易纏頭之金,義漿仁粟不匱矣;輟秉燭之晷,讀書治生有余矣。” |
樂善好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樂書論》:“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
買賣不成仁義在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嫌人家來做買賣,買賣不成仁義在,打倒人家干嗎?” |
二三其德 | 《詩經(jīng) 衛(wèi)風(fēng) 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
云布雨施 |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緣陵流澤,云布雨施。”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上則云布雨施,下則山藏海納。” |
云布雨潤 | 《宋書·夷蠻傳·訶羅駝國》:“敷演正法,云布雨潤。” |
云行雨施 | 《周易 干》:“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
親仁善鄰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 |
仁義之兵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丞相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戰(zhàn),破袁紹百萬之眾。” |
仁義之師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吊民伐罪,四海引領(lǐng)而望,孰不歸心?” |
仁義君子 | 《晉書·刑法志》:“戮過其罪,死不可生,縱虐于此,歲以巨計,此乃仁義君子所不忍聞,而況行之于政乎?” |
仁義道德 |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
仁人義士 | 明·方孝孺《云敝贊》:“古之仁人義士,視刀鋸如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