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雅黜浮
成語分析
基本解釋謂在文風上崇尚雅正,擯棄浮華。
出處《新唐書·文藝傳序》:“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
例子艾氏乃不顧時忌,昌言正論,崇雅黜浮,而承學有志之士,聞艾氏之風而興起者,比戶接踵。清·戴名世《九科大題文總序》
基礎信息
拼音chóng yǎ chù fú
注音ㄔㄨㄥˊ 一ㄚˇ ㄔㄨˋ ㄈㄨˊ
感情崇雅黜浮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作文等。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愛不釋手(意思解釋)
- 以柔克剛(意思解釋)
- 步調一致(意思解釋)
- 牽強附會(意思解釋)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釋)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釋)
- 飲鴆止渴(意思解釋)
- 破鏡重圓(意思解釋)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釋)
- 無所不為(意思解釋)
- 只爭朝夕(意思解釋)
- 克敵制勝(意思解釋)
- 賓至如歸(意思解釋)
- 歡聲雷動(意思解釋)
- 與世長辭(意思解釋)
- 安家落戶(意思解釋)
- 因循守舊(意思解釋)
- 投機倒把(意思解釋)
- 仗勢欺人(意思解釋)
- 大義滅親(意思解釋)
- 驕奢淫逸(意思解釋)
- 面黃肌瘦(意思解釋)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釋)
- 謙謙君子(意思解釋)
- 天府之國(意思解釋)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釋)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釋)
- 品頭論足(意思解釋)
- 妻離子散(意思解釋)
- 顯山露水(意思解釋)
※ 崇雅黜浮的意思解釋、崇雅黜浮是什么意思由CNDU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不登大雅之堂 |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藝作品)。 |
從俗浮沉 | 順著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夠隨著世俗或時勢的變化而變化。 |
舉止嫻雅 | 嫻: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態和風度嫻靜文雅。 |
雅俗共賞 | 雅俗:文雅和粗俗。舊時把文化高的人稱“雅人”;把沒文化的人稱“俗人”;賞:欣賞。無論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賞。形容藝術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為各種人所接受。 |
隨俗雅化 | 隨著時俗風尚恰到好處地改變裝飾。 |
虛文浮禮 | 沒有意義的,表面應酬的禮數。 |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 | 指救人性命功德無量。 |
浮石沉木 | 見“浮石沉木”。 |
大雅之堂 | 高雅的廳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 |
漚浮泡影 | 漚:水泡。水中氣泡。比喻虛幻不實或易于消失的事物。 |
弓影浮杯 | 形容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
崇山峻嶺 |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險的山嶺。也作“高山峻嶺”。 |
上下浮動 | 短促而反復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地移動。 |
浮光掠影 |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閃而過的影子。比喻觀察不細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閃而過的影子;一晃就過去了。 |
浮想聯翩 | 浮想:漂浮變幻的想象。聯翩:鳥飛的樣子;比喻連續不斷。漂浮不定的想象像鳥飛一樣。指思緒連續不斷地涌現出來。 |
人浮于事 | 指工作中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 |
隨俗浮沉 | 自己沒有一定的想法,隨著潮流走。 |
掠影浮光 | 指浮光掠影,浮于表面不深入。 |
附庸風雅 | 附庸:依傍;追隨;風雅:原始《詩經》中的“國風”和“大雅”、“小雅”;引申為吟詩綴文之類的事和文士學者的風度。指一些缺乏文化修養的人;偏去結交文人學者;參與文化活動;借以裝點門面;扮出有教養;有風度;斯文儒雅的樣子。 |
溫文爾雅 | 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F有時也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爾雅:文雅。 |
崇洋媚外 | 崇:崇拜;推崇;媚:諂媚。崇拜外國的一切事物;向外國人獻媚。 |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 指救人性命功德無量。 |
揚風扢雅 | 品評詩文。 |
權重望崇 | 權力大而威望高。 |
才望高雅 | 形容人富有才學,享有很高的聲望,不同流俗。 |
崇論谹議 | 見“崇論閎議”。 |
不登大雅 | 大雅:高貴典雅。不能登上高雅的廳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藝作品)。 |
詭雅異俗 | 和雅正相背,與常俗相違。謂異端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