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旄黃鉞
成語分析
基本解釋比喻有關(guān)征戰(zhàn)的事。
出處《尚書 牧誓》:“王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例子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旄黃鉞,平定兩京。(明 無名氏《智降秦叔寶》第一折)
基礎(chǔ)信息
拼音bái máo huáng yuè
注音ㄅㄞˊ ㄇㄠˊ ㄏㄨㄤˊ ㄩㄝˋ
繁體白旄黃鉞
感情白旄黃鉞是中性詞。
用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指出師打仗。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愛不釋手(意思解釋)
- 以柔克剛(意思解釋)
- 步調(diào)一致(意思解釋)
- 牽強附會(意思解釋)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釋)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釋)
- 飲鴆止渴(意思解釋)
- 破鏡重圓(意思解釋)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釋)
- 無所不為(意思解釋)
- 只爭朝夕(意思解釋)
- 克敵制勝(意思解釋)
- 賓至如歸(意思解釋)
- 歡聲雷動(意思解釋)
- 與世長辭(意思解釋)
- 安家落戶(意思解釋)
- 因循守舊(意思解釋)
- 投機倒把(意思解釋)
- 仗勢欺人(意思解釋)
- 大義滅親(意思解釋)
- 驕奢淫逸(意思解釋)
- 面黃肌瘦(意思解釋)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釋)
- 謙謙君子(意思解釋)
- 天府之國(意思解釋)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釋)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釋)
- 品頭論足(意思解釋)
- 妻離子散(意思解釋)
- 顯山露水(意思解釋)
※ 白旄黃鉞的意思解釋、白旄黃鉞是什么意思由CNDU提供。
成語接龍(順接)
相關(guān)成語
成語 | 解釋 |
---|---|
一品白衫 | 唐人推重進士,稱應(yīng)進士科者為“一品白衫”。意謂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則猶著白衫。 |
一唱雄雞天下白 | 公雞一叫,天就亮了。形容東方破曉,長夜宣告結(jié)束。指真相大白。 |
一抔黃土 | 一抔:一捧。一捧黃土。借指墳?zāi)埂,F(xiàn)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 |
一枕黃梁 | 原比喻人生虛幻。后比喻不能實現(xiàn)的夢想。 |
一枕黃粱 | 比喻夢幻的不現(xiàn)實的好事;也比喻想要實現(xiàn)的美好理想不能實現(xiàn);落得一場空。 |
一清二白 |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指非常清白;沒有污點。 |
一窮二白 | 窮:物質(zhì)基礎(chǔ)差;經(jīng)濟水平低。白:文化、科學(xué)落后。形容經(jīng)濟、文化科學(xué)水平低;不發(fā)達。 |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 皂:黑色。話一出口,如同白底染上黑色。比喻話一出口,就不能更改收回。 |
七青八黃 | 指錢財。 |
三復(fù)白圭 | 《論語 先進》:“南容三復(fù)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詩》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南容讀詩至此,三反復(fù)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復(fù)白圭”謂慎于言行。 |
三清四白 | 謂非常清白。 |
不分皂白 | 皂:黑色。不分黑白。比喻不分是非曲直;不問情由。 |
不分青白 | 指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
不分青紅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 |
不到黃河心不死 | 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
不明不白 | 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
不清不白 | 不明白,不清楚。形容關(guān)系曖昧。 |
不白之冤 | 白:弄清楚;弄明白;冤:冤枉;冤屈。指無法辯白或無處申訴而被迫忍受的冤枉。 |
不辟斧鉞 | 斧鉞: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鉞之類的兵器。形容將士英勇無畏,或烈士忠義不屈。 |
不避斧鉞 | 斧鉞: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鉞之類的兵器。形容將士英勇無畏,或烈士忠義不屈。 |
不問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 |
不問青紅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 |
東方將白 | 天將破曉。 |
東門黃犬 | 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誣陷,論腰斬咸陽市。臨刑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事見《史記·李斯列傳》。后以“東門黃犬”作為官遭禍,抽身悔遲之典。 |
兩頭白面 | 比喻表里不一,兩方面討好。 |
兩鬢斑白 | 兩邊鬢角頭發(fā)花白。形容年老或操勞過度。 |
丹書白馬 | 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quán)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后人稱為“丹書白馬”。 |
丹黃甲乙 | 點校書籍,評定次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