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養狙”譯文及注釋
譯文
楚國有個以養獼猴為生的人,楚國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獼猴工作,讓老猴率領(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實,取十分之一的果實來供養自己。如果獼猴不給狙公,狙公就生氣地鞭打它們。猴子們都害怕,卻不敢違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問眾猴說:“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的嗎?”眾猴說:“不對,(果實)是天生的。”又問:“沒有狙公的同意(我們)就不能去采嗎?”眾猴說:“不對,誰都能去采。”又問:“(既然)這樣那么我們為什么聽從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話還沒有說完,猴子們全醒悟了。
那天晚上,眾猴一起等到狙公睡著的時候,打破柵欄毀壞倉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糧食,舍棄狙公,不再回來。狙公最后因為饑餓而死。
郁離子(即劉基隱退青田山時自取的筆名)說:“世上那種憑借權術奴役人民卻沒有法度的人,不就像狙公嗎?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一旦有人開啟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
注釋
狙:獼猴。
部分:部署分配。此處指分派
之:到。
求:尋找。此指采摘。
賦:征收。
箠:用鞭打,名作動。
畏苦之:對(這種生活)感到很苦。
樹:動詞,種植。
與:同“歟”,嗎。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既:完。
寤:同“悟”,領悟到。
相與:一起。
柙:關獸的木籠。
卒:終于。
以:把。 以……為:把……當做。(此處為倒裝句,養狙以為:把養猴當做)
術:權術
假:依靠
俟:等候
歸:回歸
或:有的
實:果實
其:那個
餒:饑餓
為之役:被他(狙公)奴役。
道揆:道德準則。
“楚人養狙”鑒賞
賞析
這篇寓言講述養猴子的人殘酷剝削猴子,猴子覺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靠權術奴役百姓而不講法度的人遲早要遭到反抗并必然滅亡的道理。全文語言簡練古樸,與主題相映生輝,耐人尋味。作為寓言,《楚人養狙》包括寓言故事和教訓兩個部分。
這篇寓言故事分三個層面。
第一層寫狙公對猴子的剝削和壓迫:“賦什一以自奉。”這是不勞而獲,亦即剝削行為。“鞭箠”則是壓迫。在這種情況下,猴子們都害怕狙公,雖以摘取果實為苦事,但不敢不依從。這是壓迫的表面效果。
第二層交代故事的發展。這一層邏輯十分謹嚴,小猴子提出的第一、二兩個問題可謂前提,第三個問題屬于結論。前提和結論之間,有著合理而又深刻的同一性和必然性。作者故意讓小猴子提出問題,一方面寄寓著老猴子麻木不仁、因循保守,小猴子思維敏捷、無所顧忌的用意;另一方面,又暗含著對于殘剝削和壓迫,連入世不深的小猴子也認識得一清二楚的內涵。這兩個方面,相反相成,互為補充。作者在這一層中,著重從揭露剝削的角度進行思辨和啟迪,從而增加了故事內涵的深刻性。
第三層敘述故事的結果:眾狙相攜入山不返,狙公卒餓死。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劉基的筆下眾狙不再盲從,并非愚昧,它們有了自己的思索與追求。作品的第一層交代的“弗敢違也”,實際上并不是壓迫和剝削的必然后果,而是暫時現象。被剝削、被壓迫者一旦覺醒,就必然會產生像第三層所敘述的反抗行動。
這則寓言給予統治者的教訓是深刻的,它不是一般的哲學道理和道德理念,而是帶有鋒芒的政治主張。寓言的實質是劉基賦予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地位與價值,體現了劉基對人的尊重,對自我的尊重。作為元王朝殘酷統治的目擊者,劉基的這則寓言,帶有極大的現實針對性。它實際上變成了元王朝覆滅的預言。
就形式而言,《楚人養狙》中的寓言故事有三個特點。
其一是通俗生動,新鮮活潑。寓言實際上是一種比喻,而寓言故事則是比喻中的喻體。因為蠻橫無理地奴役百姓,勢必激起反抗的道理比較抽象,直接陳說又很可能遭到封建統治者的鎮壓,所以作者引譬設喻,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虛構了猴子造反的故事,給抽象的道理描繪了一幅形象的圖畫。
其二是故事簡短緊湊,純用作者的敘述和議論,不作細致的描繪,也沒有直接的抒情。俄國寓言作家陀羅雪維支曾經說:“寓言是穿著外衣的真理。”真理猶如人體,作為外衣的故事必須合身。又因它旨在解剖和評判生活,所以并不需要對形象作細致描繪。
其三是作品緊緊抓住生活的特征,把它放大,進行藝術的夸張。生活中存在著壓迫就有反抗的真理,作者就設計了一群受壓迫的猴子,這些猴子有組織,會說話,能思考,甚至還會出謀劃策,采取巧妙的報復行動。這是擬人的寫法,藝術的夸張。但這樣的夸張又完全符合現實人生的情理。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于元末農民起義運動風起云涌之際,當時劉基已經預見元朝政權必然走向滅亡,于是創作了這篇寓言。這篇寓言是對莊子寓言《狙公賦芋》的化用和發展。《莊子·齊物論》云:“狙公賦芋,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大意是宋國有個很喜歡猴子的人,家中養了一大群猴子,人們叫他為狙公。狙公發現家中的糧食快被吃完了,便準備減少供給猴了的口糧,但又害怕猴子不順從自己,就先欺騙猴子說:“給你們的栗子,早上三個晚上四個,夠吃了嗎?猴子們聽了,都站了起來,異常惱怒,過一會兒,狙公改口說:“給你們的栗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足夠吃了吧。“猴子們聽了,十分高興。莊子講這個故事是想說明事物本身是沒有分別的,之所以喜怒是因為自身的原因而非外物。在莊子這則寓言里,眾狙的愚味喻指百姓的愚味,國人沒有“人”的意識,至多不過是統治者手里的玩物與工具。劉基取材于莊子之寓言,卻反其意而用之,創作了這篇新的寓言。
劉基簡介
明代·劉基的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 劉基的詩(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