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漢武帝修建的天臺切斷了天河,天臺總是含云吐霧,郁郁紛紛,猶如紫氣護繞的仙家靈山。
他想像麻姑一樣不老,笑看滄海桑田的變化,可是愿望沒有實現瓠子口就決堤了,天臺求仙成了夢想。
得到失傳多年的夏鼎卻不再重視霸業,想效仿秦始皇求仙,卻和他修石橋一樣未建成就沉沒大海無法實現。
司馬相如作了《大人賦》諷諫來漢武帝,卻沒有起到效果,徒為天臺增加了飄渺的神韻。
注釋
漢武:指西漢時期漢武帝。
天臺:敬巫祀神的高臺,此處指通天臺。
絳河:即銀河。又稱天河、天漢。
嵯(cuó)峨(é):形容山高的樣子,這里是形容宮殿之高。
瓠(hù)子:即河南濮陽瓠子口,曾經黃河決堤處。
夏鼎:即大禹所鑄的九鼎,象征九州一統。
秦橋:指秦始皇曾筑跨海求仙的石橋。
相如作賦:相如,司馬相如,曾作《大人賦》獻于漢武帝。
“漢武”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全詩的特點是借古諷今。詩人借漢武帝的事例,深刻地諷刺了當時朝政的弊端與崇尚迷信的風氣,目的是為了打破宋真宗東封泰山后所產生的虛妄的吉慶氣氛,體現詩人的憂國情懷。
“漢武高臺切絳河,半涵非霧郁嵯峨。”兩句是以狀物起興。漢武帝一生好為崇樓峻閣,奉巫祠神。元鼎三年(前114年)春所作柏梁臺,高二十丈,“用香柏百余,香聞十里”(《封禪書》),是用來供奉長陵女巫神君的。以后又興建通天臺,高三十丈;井干臺、神明臺,均高五十丈(《封禪書》),詩中的天臺即是這眾多仙臺的總稱,“天”,以言其高。這二句詩抓住了天臺“高”而“入云”的兩個側面,以精麗的語言,創造了籠罩全詩的迷離虛幻的氣氛。天臺之高,竟直切絳河(即銀河)。“切”字特為天臺拔地矗起、如鋒鍔參天的氣勢傳神。“非霧”指五色祥云,與上句“絳河”互映,便見彩靄氤氳。又用“半涵”兩字,“半涵”與“非霧”相配,加深縹緲空靈之意;切天臺含云吐霧,郁郁紛紛,猶如紫氣護繞的仙家靈山。“郁嵯峨”三字為二句殿末,水到渠成,工巧而自然。
“桑田欲看他年變,瓠子先成此日歌。”兩句引用滄海桑田的典故并言明漢武帝的教訓。詩人借仙女麻姑三歷人間滄海桑田之變而自己不變老的典故,明說漢武常修天臺的目的是為了敬奉神仙,以求保佑江山穩固、天下蒼生安寧、自己成仙登天。而急轉直下寫漢武帝修仙臺祈福,不但沒保國泰民安、自己成仙,反而黃河的瓠子口連連決口二十余載,多次修治無效,漢武帝親自督塞也未果,只能望決口而作歌:“匏子決兮將奈何?皓皓旰旰兮間殫為河。”(《河渠書》)詩人取材漢武帝塞河決這一事例,形象指出求仙夢的破滅。此二句轉折突兀卻流蕩妥貼的倒裝句,則頓然給人以洪水浩渺之感,有力地表達了詩旨。
“夏鼎幾遷空象物,秦橋未就已沉波。”兩句寫造鎮國之鼎、修跨海尋仙之橋都難保國勢人運盛衰興亡。漢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九鼎在汾水邊現世,漢武信方士“出與神相通”之言,“上封則能仙登天矣”(《封禪書》),于是即東封泰山,復巡蓬萊,冀遇諸神。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遍封三山五岳,求仙不止。秦始皇也曾多次封禪東巡,修橋尋仙,愚舉一生。唐李賀曾作《苦晝短》:“劉徹茂陵多滯骨,贏政梓棺費鮑魚。”是對兩位雄主不羨江山只羨仙可悲結局的真實寫照。這兩句承三、四句轉折之勢意諷真宗見祥瑞而亂封禪不智之舉應以先帝君之愚舉為鑒戒。
“相如作賦徒能諷,卻助飄飄逸氣多。”兩句以司馬相如作《大人賦》的典故點睛結尾。漢武帝侍臣司馬相如曾作《大人賦》以譏仙家的虛妄,卻因描過甚,結果“天子大悅,飄飄然有凌云氣游天地之間意。’’(《漢書司馬相如傳》),“諫意不切”,其含意更深。詩人用此典故,承上諷喻意,稱自己也只能與相如一樣以作詩為譏,不知真宗見后,是否也象漢武帝一樣辜負臣子的初衷,此詩收于嘆息期盼之情。
全詩多用典實,深奧但非僻冷,位置妥帖,并不堆垛,這是因為此詩內容充實,不同于西昆體常有詩風;而另一重要因素是結構頗見匠心,既保持了西昆體組織細密的特點,又深得李杜七律構思神理,語言清麗,議論恰到好處。
創作背景
宋真宗成平、景德年間,知樞密院事王欽若等慫恿真宗崇信符瑞。公元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演繹出天書降臨的鬧劇。劉筠在此次事件之后,創作了本詩,意在通過漢武帝敬祀鬼神的歷史教訓,借古諷今,以批判宋真宗迷信祥瑞的愚昧行徑。
劉筠簡介
宋代·劉筠的簡介

(971—1031)宋大名人,字子儀。真宗咸平元年進士。楊億試選人校太清樓書,擢第一,以大理評事為秘閣校理,預修圖經及《冊府元龜》。真宗、仁宗兩朝,屢知制誥及知貢舉,預修國史。嘗拒草丁謂復相位制。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兼龍圖閣直學士,終知廬州。工詩,與楊億時號“楊劉”。與楊億、錢惟演等合編《西昆酬唱集》,后世稱“西昆體”。有《刑法敘略》、《冊府應言》、《玉堂集》等。
...〔? 劉筠的詩(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