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答閨夢還”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丈夫年紀輕輕就去駐守邊關,妻子佇立于樓臺之上,遙望著頻頻回頭的夫君。
穿上新衫才感覺到春天的溫暖,梳妝之后看向窗外尋覓著春光。
偶有燕子飛過,透過羅幕探看,畫衣上繡的花將蜜蜂都引了來。
春日桃李爭艷,像是閨中少婦春思之情所催發,心相思之情寄寓于音樂之中,飛向關塞。
每天清晨都盛裝打扮,等待離人歸來,可是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該回來的人還沒有歸來。
睡夢中也不見夫君的身影,醒后長嘆,只能再次將門窗關上。
注釋
關塞:邊關,邊塞。
樓臺:閨中少婦居室。
覓:找,尋求。
羅幕:絲羅帳幕。
“情催”句:謂春日桃李爭艷,像是閨中少婦春思之情所催發。
“心寄”句:謂相思之情寄寓于音樂之中,飛向關塞。
相待:與下句之“不歸”,均指少婦所思念的親人。
扉:門扇。
“代答閨夢還”鑒賞
譯文二
丈夫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去駐守邊關,妻子佇立于樓臺之上,遙望著三步一回頭的丈夫。
穿上了新衣服才感覺到了一絲春天的溫暖,梳妝打扮之后推開窗子,尋覓何處有春光。
遠處飛來的燕子放佛透過絲羅帳幕在偷偷的看她,畫衣上繡的花把蜜蜂都引來了。
濃濃的春意讓桃花李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我的心隨著遠處傳來的悠揚的樂聲一起飄到遠方,放佛到了丈夫的身邊。
每個清晨我都盛裝打扮,希望有一天丈夫能從邊關歸來,可是而春去秋來,花開花落,丈夫卻還沒有歸來的信息。
夜漸漸深了,我渴望能早早的入夢,在夢中能夠與丈夫相會,可是孤單寂寞,被相思折磨的我,又怎么能安然的入夢呢?你可知道,每個寂寞的夜晚,只有我一個人孤單把門扉關上。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創作的一首五言長律閨怨詩,共12句,描寫思婦一天內心境變化,以景抒情,表達對邊塞之人的相思離愁。由試衫、開鏡、妝洗、入夢、掩扉等動作描寫描寫和心理活動,表達出來孤寂冷清的畫面。除首尾兩聯,其他各聯均用對仗。
詩人首句點題,因為要戍守邊關,年輕的丈夫無奈與妻子分別。如此凄婉動人的場景,作者一筆帶過,給讀者以無窮的想象空間。他只是描繪了送別的尾聲:妻子立于樓臺之上,遙望著頻頻回頭的丈夫,一直到再也看不見他的身影。這是送別的結束,卻是全詩的開始。
離別之后,這女主人就陷入了漫長的相思之中,就算這樣也要堅持每天梳洗裝扮。穿上新衫,才感覺到春天的溫暖。梳洗裝扮后,她把目光投向了窗外。窗外生機盎然、花紅柳綠。偶爾有燕子飛過,透過羅幕偷偷探看她。不知什么時候,幾只蜜蜂也被畫衣上繡的花吸引,可見其以上的繡花多么逼真生動,表明思婦對這件畫衣的用心程度之深。這句將她百無聊賴卻又想借此給心上人帶來驚喜的心情彰顯無疑。
春季正百花盛開,爭奇斗艷,而女主人公的心緒卻紛亂如麻。忽然從遙遠的方向,傳來了悠揚的樂聲,大約是《折柳》吧!她沉醉其中,讓自己的心隨著樂聲飛向遙遠的邊塞,飛到丈夫的身邊。
上面四句借對外物描寫,來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筆鋒一轉,又轉寫女主人公本人。她想著丈夫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回來,于是盛裝打扮,等待著離人歸來。而春去秋來,花開花落,盼望的人還是沒有回來。夜漸漸深了,她進入了夢鄉。但她卻陷入了“惟夢閑人不夢君”的新的苦惱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長嘆一聲,“唉——”在寂靜的夜里,這一聲長嘆竟是回聲重重。在重重的回聲中,她無奈的再次把大門關上了。
作者多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帶有感情色彩的事物來抒情。另外,這首詩對于人物心理描寫的方式又可稱得起是別具一格。句句不直接描繪心境,可句句寫的都是心境。如果要將這首詩翻譯成為意識流作品,那就韻味大減。好比將一個曲曲折折的迷宮拉直,明了易懂,但趣味卻蕩然無存了。
賞析二
有人認為這首詩詩風近齊梁,意思就是這首詩與宮體詩有相似之處。宮體詩,顧名思義是出自宮廷的詩,宮廷文藝一般指雅正之音,但“宮體詩”則大多來源于民間的南朝樂府。南朝梁代蕭綱(即簡文帝)為太子時,圍繞著他形成一個以東宮僚屬為主要成員而影響頗為廣泛的文學集團,他們的一部分詩歌,專寫男女之情(包括傳統的閨怨題材),以及女子的容貌、舉止、情態乃至生活環境、所使用的器物等等。詩歌的語言風格,主要是辭藻綺艷、文筆纖巧、講求音律。宮體詩常常被認為是當時宮廷內荒淫生活的反映。《梁書》言其特征:好為新變、傷于輕艷。自梁代到初唐,宮體詩的影響延續了一百多年。初唐時代,當政的文臣多半都是深受齊梁影響的前朝遺老,唐太宗本人對齊梁文風也很愛好并帶頭寫宮體詩。他命令魏征、房玄齡、虞世南等大臣編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文館詞林》等類書,其目的之一也是為了供給當時文人們采集典故詞藻之用。就是李白、李賀、李商隱等大詩人的作品中也無不留有宮體詩風的痕跡。生活在初唐的張若虛,其創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宮體詩遺風的影響,但他是屬于針對宮體詩的缺點而發的改良派,在詩歌創作上追求一種從內容到形式的美。從《代答閨夢還》這首詩來看:
一、形式上對宮體詩的繼承和發展陳子昂評價宮體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雖不能作為一個全面的概括,但確實指出了南朝宮體詩的一種偏向,即過分追求修辭性的華麗,而缺乏內在感發的生命,輕靡流麗、富華呆板。但同時,不得不承認由于宮體詩對形式的過分考究,使詩歌具有了較強的格律美。據學者統計,宮體詩中符合律詩格律的約占40%左右;基本符合的數量尤多。《代答閨夢還》在形式上繼承并發展了宮體詩風,使它在形式上具有了很強的美感。一方面汲取了宮體詩格律上的優點;另一方面摒棄了大多宮體詩過于用典、辭藻綺麗的不足,洗去了宮體詩的脂粉氣。
二、內容上對宮體詩的繼承和發展。《代答閨夢還》像宮體詩一樣,在內容上也寫:春、女性、情。“暖氣春暉”、“燕入”、“蜂來”、“桃李艷”等詞語點明這是個春意盤然、熱鬧歡樂的季節,“試衫”、“開鏡描繪出女子纖柔的情態舉止“羅幕”、“畫衣”描繪女子的生活環境與裝束打扮,“關塞別望”、“相待”等詞語表明這是在寫兩地相思之情。這些都是宮體詩的傳統內容。縱觀《代答閨夢還》,主要是以描摹女性情態舉止為中心,如果簡單地以傳統倫理標準來衡量,很容易也給出“輕艷”的評價。但實際上它是張若虛竭力追求文學的美感與抒情性的結果《代答閨夢還》去掉了很多宮體詩淫靡浮艷的成分,描寫的是一種純美:季節的美、女性的美、相思的美、愛情的美。在詩中,春天的熱鬧映襯了女子的青春美麗、欣喜歡樂,反襯了女子的孤獨期盼、相思離愁,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抒情強度,美陰的相思帶上了苦澀的滋味,但正是因為這份苦澀表現了純粹愛情之美。
張若虛簡介
唐代·張若虛的簡介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跡略見于《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 張若虛的詩(1篇)〕